应有鲜花和掌声!今天她们是仙桃最美的人
坚守平凡岗位,谱写生命华章。一直以来,我市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秉承和弘扬南丁格尔精神,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精湛的护理技术救护病人,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患者救治、核酸采样、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中,广大护理人员勇敢逆行,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篇章。
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指导科内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2021年共抢救1945人次,抢救成功率93.6%。带领科室护理姐妹们完成了2015年10月鼠药中毒事件、2018年10月胡场段交通事故、2019年4月汉宜高速交通事故、2020年8月化工厂闪爆事故等急难险重急救护理任务。
2020年疫情期间冲锋在前,在长岗位上,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疫情防控督导检查,获得了一致好评,科室获评2021年度 “优质护理最满意科室”。
组织并参与护理科研,个人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带领骨干发表SCI论文2篇。2018年科室护理团队获省级首届强专业、重内涵,急救技能心肺复苏团队二等奖,2019年获得全国急救微课比赛湖北赛区三等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省护理学会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小组成员。擅长急危重症护理及精神心理护理,每周二上午心理门诊,并在互联网医院接受咨询。
精神障碍患者是特殊群体。她特别重视心理护理,精心照顾患者,多次在家里为患者炒营养餐。多次到农村、社区和学校义诊、讲课,精心打造精神专科护理质量品牌。对医院帮扶的16家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护理质量指导、帮扶,推进基层医院优质护理。参与了全市疫后新冠患者及院内职工的心理评估与心理干预工作。先后在护理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还参与编写专著。
从事护理工作24年,刻苦好学,将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排忧解难,以高尚医德和勇于吃苦的精神赢得身边同事的尊敬,患者的信赖。
2007年,参与创建血液透析室,从最初1台血液透析机发展至今29台血液透析机和3台血滤机。开展血液透析工作15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业余撰写学术论文,分别在《系统医学》《药物与人》杂志上发表。
2020年战疫期间,与护理团队齐心协力,50多天超负荷工作,守护特殊战场,打通一个个生命通道。口罩、护目镜的严密挤压,脸庞磨破了,防护服的闷热,几近虚脱;为减少穿脱护甲的麻烦,不敢多喝一口水……她一直咬牙坚持到最后。
新生儿科的工作细小而琐碎。患儿小,大多身体虚弱,时常会有突发状况,不可预见性很多。而且患儿无法自行描述病情,所以患儿的情况全靠医护人员仔细观察,一刻也不得马虎。作为一名新生儿科,她深知自己的工作就是照顾好一个又一个新生命,而每个新生命的背后都有很多的家庭、很多人。
2022年3月,一名1320克的早产儿入院,她的视线一刻也不敢移开。当天夜晚,患儿面色发绀,血氧饱和度急速下降。她立刻刺激足底,翻身拍背,并当即通知医生作紧急处理。经过几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儿终于面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也上升了。听着患儿转危为安的哭声,尽管很累,她觉得很值得,很开心。
疫情散发,每天都有很多检,中心还要承担许多单位的年度健康体检和招工体检。科室门口每天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她始终保持着微笑,耐心、细心服务每个人。
2021年,全市启动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她担负仙桃疾控中心接种点的疫苗登记、接种工作。看似简单,但每天重复几百、上千次,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饭都吃不上,一天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但一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人接种疫苗,立刻来了精神。
疫情监测,要求不漏一人,科学严谨,不能有丝毫马虎。她负责外来人员排查,一天几百个电话打下来,嗓子痛,嘶哑得不能说话,有时还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市民,她耐心解释,确保排查信息完整。
做一名,是她的选择;做一名优秀的护理管理者,是她的人生目标。工作15年,从未停止过学习,业余完成了本科学业,先后取得了助产技术合格证、孕妇学校师资培训合格证、新生儿听筛专项技术合格证、省级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合格证等。
2020年疫情突发,她协助医院第一时间制定完善了全院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医院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病区护理人员调配及医院消毒、消杀、医废污水处理,保证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以病人为中心,以安全为重点,以质量为追求,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各项护理任务。为提高护理质量,她每周到病区进行、查房,从未间断。为了规范护理管理工作,她组织修订了医院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工作常规,并多次组织专题讨论、会商,确保规范性、可操作性。
爱上社区护理,尽管工作繁杂,她却乐在其中,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把无数的简单和平凡演绎成精彩。
基层卫生院护理工作,“一抹带十杂”:日常护理、慢病随访、健康筛查、村民体检、学生体检,打疫苗、做核酸、协助流调等各种应急任务,她不叫一声累,还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
有一位奶奶,儿女常年不在身边,几乎每天找她量血压,唠家常,时间长了,成了“隔代亲”。忽然有一天,连续三天没有见到老奶奶,她有些担心。电话打过去,原来是奶奶不小心扭伤了脚。于是,她携血压计立即赶过去,之后隔天风雨无阻去护理,直到脚伤康复。
她的愿望是,社区护理干预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改变大众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真正发挥治未病的作用。
工作中,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多作换位思索,多了解病人的需要和担心,多与病人沟通,用真诚的心、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病人,拉近与病人的距离。
很多点滴小事,让她感到工作是欢乐的。每当一针就成功穿刺,每当协助医生成功抢救危重病人时,每当巡察病房,病人脸上满意微笑时,每当其他低年资的同事让她帮助时,她都感到莫名的高兴和欣慰,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虽然也有忙累和不被理解,但看到病人投来的赞许目光,看到病人痊愈温和的笑脸和病人的道谢时,那一点点累、一点点苦和一点点委屈真的不算什么。这是她做责任以来最深的体会。
在医院工作的6年里,针对内科疾病病情重、变化快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病人做基础护理,耐心细致地为病人做病情观察。
把“一切为了病人,全程优质”服务理念植入内心,把爱心献给每一位患者,成为展示医院形象的示范窗口。
2017年深冬的一个晚上,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因突发脑溢血被抬入病房。当时老人已陷入昏迷状态,脸上和衣服上都是呕吐物,大小便失禁。见此情景,她二话没说,立即投入急救中,赶紧擦掉老人脸上脏物,清除口腔分泌物,把大小便洗干净。为患者吸氧、静脉输液到留置导尿,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进展,做病人的守护天使。
2020年疫情突发,她收拾行囊,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报到,和战友们奋战在一线,守护大家的健康。
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工作积极负责,这是领导心目中的她。肯吃苦、干实事、不抱怨,有事找她准没错,这是病人眼中的她。
自参加工作以来,坚持学习业务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得到同事和当地居民的好评。
2020年春,疫情暴发,她主动申请到隔离点。每天,全程指导隔离点的工作、检查进出隔离点医护人员防护措施是否准确到位、实时掌握隔离患者情况、对隔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被隔离的恐惧和焦虑。
那年除夕,隔离观察区来了一位从中高风险地区回乡的女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症状,留观期间情绪表现得特别焦虑和紧张,状态极差。她把患者当家人,天天嘘寒问暖,耐心沟通疏导,精心陪护,直到病人病愈出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