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我在晋江过年挺好的

admin 4年前 (2021-03-01) 阅读数 190 #2021

  在晋江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晋江市新闻摄影学会、晋江市摄影家协会、晋江市青年摄影协会联合发起“我在晋江过年挺好的”主题摄影活动,于春节间隙,将镜头聚焦留晋过年的新晋江人,用影像记录他们在辛丑牛年春节期间的生活动态,传递温暖人心的晋江故事。

  宋西明,晋江市医院内科医生,湖南湘潭人,来晋江已有十二年。妻子是晋江人,教师,儿子上二年级,女儿读幼儿园小班,父母长期在晋江帮忙带孩子,老家还有一位姐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去年大年三十,宋西明原在家过年,一接到疫情通知马上就到发热门诊坚守岗位。

  作为一名医生,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宋西明的工作是繁忙的。无论是大年三十,还是初一、初二,仍要上班。对于老人家而言,是希望孩子能够跟他们一起度过春节的,但对宋西明而言,这可能是一种奢望,更别说能有时间陪伴孩子,难得的下厨时间也是父爱时段。

  老家的亲戚特意寄了年货,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带着家乡味的腊鱼腊肠。一盘盘满满当当的菜肴端上了饭桌。在春节前夕,这顿丰盛的团圆饭还缺个在当中学老师加班未归的妻子。

  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运营公司珠江文体晋江公司总经理刘易斯来自广州,为了做好二体相关保障工作,这次春节他选择留在晋江过年,他的家人也来到了晋江,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了一个开心年。

  刘易斯介绍,2018年底他们公司来到了晋江,当时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还在建设之中,他们主要是帮助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场馆的设计优化以及施工质量的把控,为二体中心建设成全国标杆场馆做一些服务,这段时间以来他也已经适应了在晋江的生活。

  刘易斯说:“在晋江确实很习惯,因为这边,无论从气候,还有饮食,都跟我们家乡广州类似;另外,这边又比较重视企业的发展,很包容,很开放。晋江市委市政府对我们这个项目也非常支持。”

  去年刘易斯的小孩在晋江出生,他的妻子目前也在晋江工作。今年春节,他的母亲和丈母娘一起来到了晋江,一家人在晋江团聚欢欢喜喜过春节。刘易斯有时间会带着家人逛逛二体中心,到五店市传统街区、新塘梧林古村落,感受晋江优美的风景、独特的闽南文化。

  2021年10月16日至23日,世界中会将在晋江举办。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作为重要赛事场馆之一,刘易斯坦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障好世界中会在二体中心的组织承办。

  刘易斯说:“2021年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作为国有企业,还有响应政府的号召,以及不辜负政府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做好世中运会各项保障服务工作。”

  刘斌是1996年到晋江的。2004年转业到晋江公安,2007年到晋江中队,在晋江生活已经24年了。

  “最近特别忙。”刘斌表示,年底了市民回家车流量加大,为了保障大家出门安全和顺畅,近期所有人员都到路面上。

  身为一名,越是节假日,工作越忙。“最近对晋江整个市容市貌包括交通秩序赞同认同的人还是很多的,收到很多晋江市民的点赞。虽然我们近期比较辛苦,但如果市民能够认同,交通秩序还能得到好转,对我们而言也是蛮欣慰的。”刘斌说。

  去年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是刘斌值班的日子,原应正月初二准备轮休的,因为疫情,正月初一下午收到全员上岗的通知。“去年的假期,我是一天都没休,全部在岗。”

  谈及新年的愿望,刘斌笑着说:“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出来该逛街的逛街,该正常工作就正常工作。”

  宫琳娜,北京人。晋江梧林青普运营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曾任清华美院CMF创新实验室主管。

  正月初一,晋江市梧林传统村落,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在“侨村赶圩”活动中,高甲戏、木偶戏、舞龙舞狮、娘惹舞等特色民俗竞相登场,为“留晋过年”的外乡人带去牛年春节家的温暖,也带给八方游客闽南年俗特有的韵味与欢乐。

  徜徉于梧林传统村落,仿若游走在一座座极具历史韵味的楼群中,有番仔楼、闽南古大厝、西式洋楼……

  今年春节,梧林古村落可谓是“一炮而红”,频频刷屏闽南人的朋友圈。良好的秩序、精彩的节目、快乐的欢笑离不开宫琳娜与其团队的默默付出。

  宫琳娜的女儿今年4岁半,留在北京。母女二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幸而现在科技发达,一通电话,就能听到彼此的声音,一次视频,便能看到彼此的面容,暂且满足这由南到北的思念。

  林艳,1999年毕业来到晋江工作,现就职于晋江一中,是一名一线语文老师,福建南平人,怀揣着“学生第一”的教育信念,从教22年,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乐之学,勤之问,思之行,日进则矣乎。多次获得各级各类表彰。2019年荣获晋江市第三届“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可谓心之若素,香自满怀。

  在一春芳菲满石鼓的二月,林艳老师一家徜徉在石鼓山春的怀抱里读书赏诗,一家人其乐融融。丈夫张世满也是晋江教育一线的一份子,任教于晋江安海中学。女儿张馨艺就读于实验小学一年级,一家人为了工作,今年高高兴兴留在晋江过年,晋江也已然成为他们心中的第二故乡。

  杨威,吉林辽源人,这是他来晋江的第十个年头。2020年对于杨威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娶了心爱的她,搬进温馨的新房,换了心仪的岗位。“媳妇儿,今年我们回老家过年!我带你回去打雪仗,吃冻梨!”

  这是杨威媳妇卓小琛,他们是同事,2018年,因运动相识。一起晨跑、一起登山,一起参加了12场马拉松。杨威说:“2019年10月12日,我们领了爱的小本本。可惜,因为疫情暴发,策划许久的婚礼没能如期举办。但是今年,我在老家为她准备了惊喜,想想还有些小激动。”

  等待回乡的日子异常漫长,但是越来越繁忙的工作冲淡了这些焦灼。带电搭接鸿英模板公司配变电源、带电搭接青禾房地产配变电源、带电搭接泰方塑胶制造公司配变电源……临出发的前一周,平均每天都有三四个工程。

  “留晋过年”。由于疫情原因,在晋江过年的人数骤增,企业持续生产,留晋人员的生活保障,都让今年春节期间的保供电工作异常艰巨。“咱们把票退了吧,一是响应号召,二是穿上这身‘黄马甲’,责任就在肩上。”小年夜,卓小琛对晚归的杨威说道。带电作业是电力行业一个特殊的工种,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完成抢修任务,这也是节假日期间最好的保电方式。

  在“纠结”了一个晚上后,杨威决定“留晋过年”,要“留劲过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坚守在岗位上。提前为可预见的抢修工作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带电消缺、带电抢修……杨威已经做好准备,时刻准备着投入到抢修中。“我希望,我的坚守,能够让大家过上一个亮堂祥和的牛年春节。”

  万红波,来自重庆,来特步九年。妻子是四川人。父母、妻子和他一家都在特步工作。孩子今年六岁,在附近幼儿园上学。

  “今年春节公司的待遇也比较好,而且因为疫情回家也很麻烦,决定一家留在这边过年。”万红波表示,以往都是回岳父岳母家过春节,今年提前给他们买好了年货寄回家,老家也寄来香肠,所以说春节还是蛮有年味的。

  “孩子很懂事,说爸爸妈妈在哪里,他也会在哪里。”年底,夫妻俩特意请了一小时假陪孩子打球。万红波说:“在小孩子的记忆之中,是要回去过年的。在家里,孩子舅舅给他买了很多玩具。但我们也和他沟通过,他也愿意留晋过年。”

  “一家在这边过得很开心,很温馨。”万红波笑着说,“在老家的话,可能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在这边的话,厂里面组织活动会多一点,一家人坐在一起,还有的朋友聊聊家常。对于春节,我们很期待。”

  杨迪,2000年随父母工作来到晋江,是家里的大女儿,从小在晋江读书,2018年从养正中学毕业考入宁德师专,是一名大三学生。小妹、小弟都是在晋江出生,小妹杨海霞是陈埭民族中学的学生,小弟杨海威是陈埭镇鹏头小学的学生。

  杨迪父亲杨全和,河南南阳人,20多年来一直在晋江市陈埭做维修制鞋厂机器的工作,母亲王书辉在家照顾小孩。父亲杨全和说:在晋江工作的20多年来感受到晋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变化,他的工作收入也不断在增加,现在他一个人工作不但养活一家子,去年还在晋东新区华林春天高档住宅小区买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他充分感受到晋江市政府对外来工作人员“新晋江人老晋江人一个样”的政策。

  母亲王书辉为了回馈社会,2018年开始入加“晋江市陈埭镇活出爱志愿者团队”,在假日把全家也带动起来参加志愿者活动。

  今年44岁的陈论超是浙江温州苍南县人,20岁时来泉州经营皮鞋店,至今已在晋江生活了22年。陈论超的妻子和他一起经营皮鞋店,除了16岁的大女儿在老家,另外两个孩子都接过来晋江一起生活,“我们很喜欢晋江的气候,已经在晋江买房了,打算定居下来。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去年和今年考虑到疫情原因,陈论超不仅决定自己和家人留在晋江过年,还不断给在外的亲戚朋友做思想工作,提倡大家“云聚会”“云拜年”。

  2015年,陈论超参加志愿者活动,目前是晋年志愿者协会活出爱服务总队队长。去年疫情以来,他积极组织团队成员和爱心人士近500人次,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中,为市民及参与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免费发放口罩5000多个,对市民进行防疫宣传,并在学校及公共场所进行义务消杀等。

  今年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农贸市场是不少市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场所,人员的流动和聚集日趋频繁。2月6日,陈论超和其他志愿者一同走进农贸市场、商超等公共场所开展防疫宣传,为他们测量体温、送上口罩。提醒小超市、小食品、小餐饮等场所工作人员,要按照防疫要求规范经营,助力晋江在节前筑牢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