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戴口罩“入法”更强的柔性约束力
7月1日起,河南省从事餐饮服务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要求规范佩戴口罩,否则将处罚款。这是河南省新近颁发的规定。近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河南省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规定》,对适用范围、主管部门、从业人员佩戴口罩规范、餐饮服务提供者义务、处罚标准等作出了明确说明。
此前,河南省就戴口罩“入法”推出征求意见稿时,曾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当时为之叫好的声音是主流,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假如不依法戴口罩的餐饮人员多了,这条法规或将面临法不责众的窘境。尤其是,与庞大的餐饮行业相比,执法人手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执法可能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并且,偶尔露出鼻子等不规范的口罩佩戴行为,也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相比征求意见稿,最终版本的处罚标准明显下降,这显然是听取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法规对餐饮从业人员未按照规定佩戴口罩的行为注重教育和引导,发现后先责令改正,只要及时改正就不再处罚。对拒不改正以及餐饮服务提供者未尽到管理责任的行为,法律责任设置都较轻。降低刚性约束,提升柔性约束力,意在引导公民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近两年,一些地方纷纷推动戴口罩“入法”。北京、深圳等地将“患有流行冒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时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纳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上海则将其写入《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佩戴口罩从文明习惯上升为法律义务,可谓更进一步。福建和河南等地则针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佩戴口罩出台地方性法规,不仅针对性更强,而且法规的刚性约束力显著提升。
这样的改变确有必要,但也需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法律的生命在执行,戴口罩“入法”尤需防范一开始就遭遇执行难的问题。如行人闯红灯的罚责虽十分清晰,但之所以难以见效,主要因为此前没有执行到位导致顽疾难治。这样的教训,戴口罩“入法”应该吸取。
倘若戴口罩仅属于文明倡导,是否执行全凭自觉,就会显得刚性不足;倘若戴口罩“入法”的处罚过于严厉,又容易导致过犹不及。引导在先、首违免罚、罚则较轻、屡违重罚,如此一来,刚性的法规就具备了更强的柔性约束力,从而做到刚柔并济。
法规的柔性约束力在其他方面也有挖掘潜力,如道德约束力、群众监督力量、市场竞争机制等。假如餐饮正确佩戴口罩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那么消费者对于不按规定佩戴口罩的行为,除了可以“用脚投票”之外,还有义务和权利进行检举揭发,这样的柔性约束力,或许比执法人员开罚单更为管用。两种力量做到紧密衔接和相互促进,良法善治就会具备更坚实的基础,戴口罩“入法”的良好效果值得期待。(罗志华)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