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全省多地发布重要提醒戴口罩!

admin 9个月前 (08-20) 阅读数 34 #2021
文章标签 口罩

  自8月13日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健康提醒以来,各地疾控中心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全省已有11个市发布了健康提示,建议出门戴口罩。

  立秋之后,沈阳地区仍酷暑未尽,汛期降雨不断,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市疾控中心健康提示,公众要科学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挑战,尤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肠道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

  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的呼吸系统易受侵袭,容易感染包括新冠和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国范围内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有所上升,发病的强度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流行株以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每周XDV变异株的比重逐渐增大,但XDV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公众不必恐慌,做好相应预防可以减少感染几率。

  公众要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要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衣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当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时,尽量保证充足休息,根据情况及时就医,外出时佩戴防护口罩。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儿童等重点人群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

  目前正处于“七下八上”的关键期,主汛期将会一直延续到9月底。近期降雨不断,局部出现内涝,洪水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污水和动物尸体等冲入水中,可能造成致病微生物污染,使灾区感染性腹泻、痢疾等水源性和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增加。不吃霉烂变质的食品,不吃来路不明的食品,不吃死亡的家禽家畜;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和加工,剩余食品要煮熟后食用;不喝生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夏季气候炎热,降雨量多,是蚊子、蜱虫等病媒生物滋生活跃的季节,要防止蚊虫叮咬,预防登革热、乙脑、疟疾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外出旅游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袖、涂抹驱避剂等,并尽量避免在草丛、树林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居住地要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及时进行积水清除,减少蚊虫孳生场所;蚊虫叮咬后,如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大连市滨海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气候宜人,获得众多游客的青睐。夏季是肠道、呼吸道、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游客朋友们在享受大连美景、美食的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获得安全、健康的旅游体验。近期,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有所增加,为保障广大游客和市民朋友能够安心度夏,8月13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出健康提醒。

  加强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游玩时,尤其是家属或者身边的朋友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时,建议佩戴口罩或者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改善室内通风。尽管天气炎热,但加强室内通风仍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建议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多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空调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或更换,以保持其清洁状态,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和未煮熟的食物,以防肠胃不适。剩余的饭菜要煮熟再放至冰箱里短期保鲜,再次食用前要回锅烧透,避免食物变质。凉拌菜要及时吃,不要放置过久防止细菌繁殖。在就餐前后要勤洗手。

  防止蚊虫叮咬。夏季是蚊虫等害虫活跃的季节,要注意预防蚊虫叮咬和传染病的发生。可以使用驱蚊液、蚊香等防蚊用品,并尽量避免在草丛、树林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关注健康状况。市民和游客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养老机构应加强对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监测。

  近期,我市新冠病毒感染主要以奥密克戎变异株JN.1、XDV为主要流行株,多数感染病例症状较轻。中国疾控中心通报,目前该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新冠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盘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提醒:

  1、新冠疫苗接种。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尤其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2、加强个人防护。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并且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3、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提高自身免疫力是对抗病毒的重要方法。

  4、保证生活环境卫生。加强室内通风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多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空调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或更换,以保持其清洁状态,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5、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市民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

  立秋刚过,酷暑未尽,加之近期雨水较多,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提示,广大市民要注意个人健康,科学防范疾病。

  近日,降雨不断,加上仍旧炎热的气候,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建议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吃霉烂变质、来路不明的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放置和加工;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夏秋季是蚊子、蜱虫等病媒生物活跃的季节,容易引起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大家在外出旅游时可以使用驱蚊液、蚊香等防蚊用品,并尽量避免在草丛、树林等蚊虫较多的地方停留;居家时,要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及时清除积水,减少蚊虫孳生。

  近期,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率有所上升。市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议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保证环境卫生;加强室内通风。

  此外,市民们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接触史等情况。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月8日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近期,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有所增加,数据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27周(7月1日-7月7日)的8.9%持续上升至第30周(7月22日-7月28日) 的18.7%,我国主要流行株以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为保障广大市民朋友安心度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您发出健康提醒。

  在外出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或者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此外,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脸部,特别是眼、鼻、口等病毒容易进入的门户。请注意身边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的手部卫生。

  建议在早晚温度和湿度相对适合的时段多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利用空调、等改善室内温、湿度环境时,要注意定期维护和清洗,保持其清洁状态,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夏季也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均衡膳食营养。

  剩余的饭菜要煮熟再放至冰箱里短期保鲜,再次食用前要回锅烧透,避免食物变质。凉拌菜要及时吃,不要放置过久防止细菌繁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运动等,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日常饮食中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并保持身体的水分摄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少压力,同样有助于提升身体的抵抗力。

  广大市民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要佩戴好口罩及时就医,并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

  近期,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有所增加,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当前我国国内新冠病毒的主要流行株以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为保障全市人民安心度夏,市疾控中心向您发出健康提醒。

  外出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或者保持社交距离,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清洗双手,请注意身边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儿童的手部卫生。

  8月以来我市连续降雨,环境相对潮湿,室内注意防潮防蚊。建议在早晚温度和湿度相对适合的时段多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利用空调、等改善室内温、湿度环境时,要注意定期维护和清洗,保持其清洁状态,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夏季也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均衡膳食营养。

  夏季气温较高,容易引发中暑等症状,建议在早晚温度较适宜的时段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外出锻炼时做好防蚊、防虫措施。

  广大市民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乏力、咳嗽或其他不适症状要佩戴好口罩及时就医,并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

  洪涝灾害后,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近期我省新冠感染疫情也出现了小幅上升趋势。全国范围内主要流行株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我省以JN.1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现阶段这些流行株未引起重症病例的升高。

  新冠病毒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毒呈现人群普遍易感的特性。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

  一、科学接种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最安全、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接种疫苗,通过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实现群体免疫,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目标,是降低甚至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

  三、加强个人防护。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游玩时,尤其是家属或者身边的朋友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时,建议佩戴口罩或者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勤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四、保证环境卫生,改善室内通风。尽管天气炎热,但加强室内通风仍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建议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多开窗通风,利用自然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空调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或更换,以保持其清洁状态,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五、关注健康状况。广大市民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应随时评估自身状态,当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前往发热门诊就医:呼吸困难或气促、体温连续3天超过37.5℃,血氧饱和度低于95%,老年人原有基础病加重,儿童嗜睡、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腹痛或出血、胎动异常等,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养老机构应加强对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监测。

  立秋之后,气温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们,要科学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影响,尤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肠道传染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

  近期全国范围内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有所上升,发病的强度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流行株以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为主,每周XDV变异株的比重逐渐增大,但XDV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公众不必恐慌,做好相应预防可以减少感染几率。

  夏秋交替,降雨频繁,气温高,湿度大,蚊子、蜱虫滋生活跃,要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

  加强室内通风仍是减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建议在早晚温度相对较低的时段,多开窗通风。空调过滤网应定期清洗或更换,减少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

  避免食用生冷和未煮熟的食物。剩余的饭菜要煮熟再放至冰箱里短期保鲜,再次食用前要回锅烧透,避免食物变质。凉拌菜要及时吃,不要放置过久防止细菌繁殖。

  夏秋交替,天气变化不定。市疾控中心健康提示,公众要科学应对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挑战,尤其是预防呼吸道疾病和虫媒疾病的发生。

  立秋之后,酷暑未尽,昼夜温差大。的呼吸系统易受侵袭,容易感染包括新冠和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做好相应预防可以减少感染几率。

  夏季气候炎热,降雨量多,是蚊子、蜱虫等病媒生物孳生活跃的季节,要防止蚊虫叮咬,预防登革热、乙脑、疟疾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

  1.外出旅游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长衣长袖、涂抹驱避剂等

  2.野外活动结束后,要仔细检查自己或相互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蜱虫常叮咬的鬓角、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发现蜱后立即清除。尽量不要接触蜱的体液,如用手捏死、摁死,如不小心接触,应及时做消毒处理。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硬拔”。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应当对蜱传疾病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月8日发布的“2024年7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显示,7月1日-7月31日,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呈现小幅波动上升趋势。我国主要流行株为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现有研究结果显示,与JN.1变异株相比,XDV变异株的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并未发现明显改变。

  锦州市疾控中心温馨提示: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市民朋友们不需要过度焦虑和恐慌,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感染几率。

  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立即丢弃纸巾并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健康监测:定期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我市正值炎热的“三伏天”,高温和潮湿的天气达到顶峰,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蚊虫的滋生及各类病原体繁殖的活跃,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正值暑期,人员流动频繁,传染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辽阳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要注意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登革热、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狂犬病等。

  新冠已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出现季节性波动、病毒持续变异,是新冠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共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新冠病毒检出率出现小幅上升。8月份我省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当前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主要有JN.1和XDV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未发生明显改变。鉴于夏季天气炎热、人群外出活动减少、在密闭空调房间长时间停留等因素,人群的呼吸道免疫力客观上有所减弱,有利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且新冠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有高于普通人群的危害。

  一是加强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改善公共场所和居住环境的通风条件,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二是日常健康监测:密切留意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应减少与他人接触,视情况及时就医,尤其是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人,减少重症发生,遵医嘱积极治疗。

  三是增强自身免疫:保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身体,合理膳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传播。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SFTS近年来全国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4-10月份,5-7月份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但9-10月份也可能会出现小高峰。我省SFTS病例以农村地区的留守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数发病前有田间劳作或野外作业史,发病时间与蜱虫分布及活动周期相符,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我市辽阳县、灯塔市、弓长岭区山区面积较大,生产生活的居民和劳动者及户外活动人群防病意识不强,对疾病危害性认识不足,感染风险较高。

  二是远离蜱虫繁殖的环境: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农田和树林中,外出活动时要注意不要在这些地方长时间坐卧。

  三是拒绝接触,着装防护:外出到野外环境提倡穿长袖衣服,避免裸露皮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防止蜱虫钻入。

  四是巧用装备,提前预警:可以在暴露的部位或衣服上喷驱虫药物避免被叮咬,但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看看是否有禁用人群。

  五是提高警惕,随时检视:在野外环境时,最好经常检查衣服和身体上是否有蜱虫。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耳后、腋窝、腰部、腹股沟、大腿内侧及腿窝等部位。

  六是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一旦被蜱虫叮咬,切莫慌张,不是所有蜱都带有病原体,也不是都会将病原体传播给人。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疼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疼痛)、“三红”(面部、颈部和的潮红)及眼结膜充血。登革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在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等国家和地区疫情形势较为严峻。我国存在由输入病例引发的本地扩散风险。

  近期国际疫情总体形势持续上升,我国周边高流行国家已进入流行季节,随着暑期出境旅行增多,省内、国内人员流动均大幅增加,有输入或传播风险。

  一是防止蚊虫叮咬:到户外活动时,要穿好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室内装防蚊纱窗;睡觉时按需做好防蚊措施。

  二是提高自我就诊意识:前往东南亚国家等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若2周内出现反复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登革热症状体征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旅居史,以便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避免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染的一类疾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诺如病毒感染等。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健康带菌者、隐染者,主要通过食入被污染的食品或饮用被污染的水引起,人群普遍易感。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食物易发生变质,容易引起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汛期可能出现环境卫生变差、水源污染等问题,患病风险加大。

  二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吃变质食物;蔬菜瓜果彻底洗净;不饮用生水;如使用临时水源如井水、河水前,务必消毒后煮沸;烹饪食物要烧熟煮透;不生食或半生食海(水)产品。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不吃变质或者霉变和受污染的食物,不食用死因不明或溺死的畜禽或水产品。不使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和雨水清洗食材和餐具。生熟食品要分开加工和存放,要妥善保存食物,避免食物变质。

  四是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垃圾、粪便卫生管理;避免直接接触污水,不在其中洗衣、游泳或赤足涉水;注意灭蟑灭鼠。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主要通过被感染了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人,夏天是犬伤的高发期,闷热的天气容易使犬类动物烦躁、冲动,同时夏季人们穿着单薄,容易被犬只咬伤、抓伤。主要症状:特异性恐风、恐水、发作性咽肌痉挛、多汗流涎等。

  一是管理传染源即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兽用狂犬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避免爱犬与流浪犬或无主犬接触;在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二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正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三是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应尽快到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置。在家可先用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以避免肥皂液残留,彻底冲洗后用稀碘伏或苯扎氯铵涂擦或消毒伤口内部。无冲洗消毒条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暴露后规范处置,及时、规范、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四是相比之下儿童被咬伤更为危险,被咬的伤口深而严重,部位越靠近头、颈、面、手部越危险,需要特别重视,必须严格冲洗伤口、注射免疫球蛋白和选用更高效的疫苗并按程序接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