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永远买不到N95口罩?
微博上有人发起投票:“你们那里还能买到口罩吗”——近30万人投票,其中26万人表示买不到了。
山西一个老奶奶到处都买不到口罩,坐动车时就没戴,结果一问她就急哭了,乘务员把自己的口罩送给了她。
很多网友笑完了就感到心酸:要买得着口罩,谁会用这些啊?但说实话,这些口罩折腾半天也没什么用。
过滤这个尺寸的飞沫(下图中明亮区域),N95/KN95的防护效果最好(下图中顶部浅蓝色线),但是全国基本买不到,所以也别惦记了。
防护效果较好的是医用外科口罩(深蓝色线)和普通医用口罩(绿色线%以上,普通人日常使用足够了。
比如像湖北阳新,要求非一线的公职人员把自己的N95口罩都上交,先给一线的医护人员用,不交的算违纪;山东潍坊鼓励用一只N95换5只普通口罩。
大家日常出行,不密切接触病人,用那两种医用口罩就可以了,如果担心一次性医用口罩比较薄,可以戴两层,注意4小时左右更换。
其实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不能理解:中国作为全世界口罩第一生产大国,占全世界口罩产量的50%以上,为啥春节都这么多天过去了,我连一只口罩都买不到?
工信部负责人这几天说,中国口罩总体产能是一天2000万只,其实说的是2019年中国口罩一天的顶峰产量。
全国这一天的产量够干啥的呢?打个比方,北京市朝阳区(347万人)每个人买6只口罩,就已经不够了(实际只能买5.76只)。
一算下来,全中国14亿人,每人只需要买4只口罩,就会把2019年全年产的口罩全部买光,还不够。
没有这次疫情的时候,大家也不会这么需要口罩,平常的时候,中国人生产出来的这50亿只口罩,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拿去出口。
而且,这其中还有很多平常的口罩,如果刨去其中七七八八不能防病毒的口罩,正经的医用外科口罩一天能产220万只,N95一天只有60万只。
而这其中,比如“医疗耗材之都”河南长垣,现在每天出产165万只口罩,80%都要供往湖北,所以普通人现在自然很难买到了。
1月23号,大年二十九,疫情爆发后,全国产量只有800万只/天,到现在估计也只有1000多万只/天的水平。
这当然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想法,但是算笔账你就会发现,如果14亿人都在囤口罩,翻十倍还是不够用。
要求口罩产商3班倒、24小时生产、5倍工资招工人是容易的,难的是要求口罩上下游全部配套人员、物料的同时倍增。
一些口罩原料供应商——比如提供聚丙烯的石化公司春节不上班,甚至因为疫情暂时无法恢复上班,一些口罩厂就只能干瞪眼,没米下锅。
有一家厂子什么都不缺,只缺挂耳朵的橡皮筋,不得已用了久置的库存,结果一上线老化的皮筋就被机器扯断了,几千个口罩成了废品,“我们工人看着都想哭,很心痛。”
口罩不是说生产出来立刻就能装袋运输的,国家规定,灭菌16个小时以后,还要把口罩放在解析库里挥发灭菌气体14天,才能运输销售,一天也不能少。
而想扩产,要引进新的口罩生产线,这让很多口罩厂商感到犹豫:“现在订一台机器,需要一个半月才到货。”
等疫情一过,口罩又要回归销售低迷的状态,新机器大量过剩:“只能用来做口罩,你还能用来做什么呢?”
疫情爆发后,有专业机构预测,2020年中国口罩产值能达到131亿元,比去年(102亿元)增长28%。
随着节后复工,短期内我们可以期待,口罩单日产量达到甚至超过2000万只,但想要产量翻数倍恐怕并不现实。
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最实在的建议是:你能在正规平台买到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医用口罩,就努力去买,对我们来说这种口罩就够了。尽量把KN95和N95口罩留给医护人员。
很多人说,好我理解了,把好口罩留给武汉吧,加上我们之前捐的口罩,这样一线医护总应该够用了吧?
实际上也远远不够。据湖北多家医院的医生反映,全国捐过来的口罩,大概只有两成左右真正符合临床要求,剩下80%的口罩医院用不了。
换句话说,在春节早期,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筹集的口罩,出现了大量“采购-使用”不匹配的问题。
一个湖北的医生说:“27号接到电话,说有快递让我下去,我很激动下去搬,结果是一批黑色的没有写明标准的口罩,四箱,我们都不敢用。”
“28号上午又收到了,捐过来的虽然是n95口罩,两箱,但是很可惜带了呼吸阀,我们转给后方的医生用了。这时候我们自己科室只剩40个n95口罩了,很紧急。”
至于那些没有排上用场的口罩是否还堆在医院仓库里,还是已退回捐赠机构并妥善分发给湖北普通居民,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没有,那就是极大的浪费(红十字会需要挨打)。
口罩在平时不过是百亿人民币的小产业,它从未经历过如此严峻的考验,让整个产业马上满足疫情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以为,这个春节口罩价格这么贵,口罩厂商都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厂子每生产一天就要亏损好几万。
医用口罩出厂价在0.09元(一次性)到0.45元(外科)之间,换在平时,口罩厂可以挣到0.005元/只(五厘钱)。
可春节原材料价格每天要上涨10%,工人要付3-5倍工资,快递几乎只能寄顺丰,800块钱的口罩运费就要200块钱。
可社会上不是所有人都有口罩厂厂长们的觉悟,有很多人眼看口罩能牟取暴利,于是在各个环节动起了歪脑筋。
有人在黑作坊里制售伪劣口罩,350元/箱的成本,薄到一撕就破,卖8500元/箱,获利83万。
还有一些商贩,囤积居奇,低买高卖,比如北京丰台的一家药店,200元进的10只口罩卖850元,被罚款300万。
截至2月1号,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413件,对于坐地起价发“疫情财”“国难财”的情况,露头就打。
而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还有一些自称“经济学家”的人,在媒体上大放厥词,说“商家发灾难财是好事”,“口罩就该涨价卖”——
这些“经济学家”坐在书斋里,全然无视中国口罩上下游供应链面临的全面困境,全然不顾口罩产能无法短期爆发的现实情况,摇唇鼓舌,为发国难财的无良商人摇旗呐喊,我只想问,难道你们的良心也染了病毒吗?
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是不假;在原材料、人工价格高涨的时期,口罩价格丝毫不涨,让生产厂家天天亏损,当然也不是长久之计。
但如果你看明白上面的分析,你就知道,口罩产业的很多问题不是一夜之间把口罩价格炒上天就能解决的,原材料就那么多,每天的产能就是固定的,难道价格高了厂商就能凭空变口罩吗?
当价格贵到离谱,只有有钱人才能买到口罩的时候,大量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应有的防护,对防控疫情的整个社会来说,才是巨大的灾难。
回到口罩价格上,非常时期,口罩该涨价,又不该大涨,究竟涨到什么价格才算“合理”呢?山东省的领导干部给出了一个答案:35%。
我们在开头说的那家一天口罩卖了9000万元的淘宝店,在很多订单发货要延期二三十天的时候,店主李凤三(化名)依然坚持给广东东莞的白血病儿童无偿捐赠了6万多只口罩。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原型人物“药神”陆勇,过年亲自跑到印度,蹬着印度三轮,给国内扛回来3000个口罩。
吉林长春的一个理发师,过年期间每天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暴露在外的环卫工人免费发口罩,总共发出去3000多个。
上海松江的一家口罩厂里,过年期间每天晚上7点到次日7点,有一群分文不取的“打工妹”,在星夜兼程地赶制口罩。
他们有的是外企财务总监,有的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有的是创业者、大学生、听障人士……有人自驾100多公里来工厂做“临时工”。
他们知道口罩厂夜班没人轮岗,于是不眠不休12个小时,每晚赶制出30万只口罩,好让工厂工人们白天继续。
1月底的一天,一个开着越野车的陌生男子在南京的检查站前停下,打开后备箱,他说:“拿点东西给你们,从土耳其背回来的(口罩)。”
在大灾大难面前,是金科玉律的西方“经济学”更了不起,还是这些做人做事一点也不“经济”的中国人更了不起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闫云霞,一家口罩厂的女工,春节期间没有休息,回到工厂里日夜加班,面对媒体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