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产业探询:全国老大小镇传奇(图)
(资料图 图为:恒天嘉华耗资1亿元新上的中国自主研发的首条五模头纺熔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其产品每吨卖价可提高4000元左右,一举结束了仙桃高档非织造布完全依赖外购的历史。
它有着众多闪亮的头衔:全球最大一次性无纺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全国唯一国家级无纺布生产地促进中心、国家级非织造布生产力促进中心……早在10年前,这里生产的一次性无纺防护用品,已占据全球同类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彭场,无疑是研究乡镇发展的一个样本。探寻彭场的奥秘,则必须从1992年,一个偶然的订单说起。
如果说,裁缝类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江汉平原注定成为我国无纺布发展的第二个策源地,那么,其首先花开仙桃则得益于一个人——
“你可以说它起源于一个不经意而来的订单,也可以归之于仙桃人执着打拼的必然。”4月下旬,记者赴仙桃采访无纺产业的发端,彭场镇涂学军是这样回答的。
签下第一个订单的人,叫付立新。他是仙桃无纺布龙头企业新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这个产业集群从无到有再到裂变的“操盘手”。
1992年4月,从镇办草席工艺厂业务厂长位置上辞职的付立新,用仅有的6000元办起了新发塑料厂。因为与镇上“约法三章”,不能动用原有的所有相关资源,付立新只剩下经验和名声。凭着这两样谁也拿不走的软实力,半年后,他拿到了朋友介绍的一笔东莞台资无纺布企业的订单——加工鞋套出口。从此,无纺布在彭场生根开花。
22年来,付立新的企业“新发”多次扩规,一厂变四厂,从当年盈利300万元到去年产值过8亿元、实现出口4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非织造布民营企业。
裂变,正是在“新发”的不断壮大中发生。“老付为彭场无纺布的发展辟出一条大道,打通了国际市场,培育了大批人才。”曾在彭场工作数年的仙桃市委、宣传部长胡先平介绍,“彭场无纺十强的掌门人,有一半是老付的徒弟,有的就是他从算账开始手把手教出来的。”
回忆起大徒弟孙爱民离开时所说,“跟着你,好的是我一个人;自己干,得益的是一大家子人”,付立新感悟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只有‘新发’一家独苗是危险的,倒掉了,别人就忘记了,再翻身很难;苗子多了,大家认的就是彭场,产业就会在这里经久不衰。”
付立新有如此气度,源于他市场多年打拼积攒的三大“法宝”:对行业发展方向的敏锐判断、一以贯之的诚信口碑、始终领先于市场的技术优势。22年里,他不但始终是“领头羊”,还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众所周知,“非典”肆虐的2003年,是仙桃无纺布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突如其来的口罩订单让每个公司日夜加班都无法完成。几乎一夜之间,彭场以及周边乡镇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许多无纺口罩小作坊,各地赶来的经销商干脆坐在厂子门口抢货。”很多彭场人都还记得当年“无纺”的盛景。看着眼前唾手可得的利润,许多老板抛弃常规订单,疯狂赶制口罩,唯有付立新保持着冷静。“非典不可能一直存在,为一时的利益丢掉众多多年老客户,一定不划算。”保持自身生产节奏的同时,他不忘规劝过去的徒弟们。
数月之后,市场验证了付立新的判断,也让他收获了更多的客户。“别人的客户都跑我这里来了。一些老板在非典结束后无事可做,我只有劝部分客户回去。”付立新回忆:“我对他们说,你在我这里排队,耽误的还是自己;他们知道错了,会更加珍惜,保质保时完成订单。”
那一年,彭场乃至整个仙桃在无纺布业内名声骤响,付立新也再次以他的诚信和气度,带领同行们维持住了特殊机遇造成的产业规模,基本奠定产业集群化的雏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