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仙桃:产业集聚支撑就近就业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并非户籍问题,亦非社会保障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产业,让农民能进城、能挣钱、能生活。
【核心提示】不少专家表示,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并非户籍问题,亦非社会保障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产业,让农民能进城、能挣钱、能生活。城镇化的根本不是“洗脚上楼”,而是上楼后生活得更好。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离不开产业发展。
不少专家表示,中西部就近城镇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并非户籍问题,亦非社会保障问题,而是如何发展产业,让农民能进城、能挣钱、能生活。城镇化的根本不是“洗脚上楼”,而是上楼后生活得更好。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离不开产业发展。
记者从武汉前往仙桃,打算一探这座小城的产业化之路。两小时的车程,江汉平原的绮丽春色尽收眼底。仙桃有“中国体操之乡”、“世界冠军摇篮”之美誉,155万人口的副地级市走出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等五位世界冠军,夺取了7枚奥运金牌。这个拥有1500多年建制历史的荆楚文化发祥地,在城镇化浪潮中,能否像体操一样,成为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样本”?
仙桃原名沔阳,属古“云梦泽”,立于昔日古湖泊群,可谓鱼米之乡,物产丰饶。据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传说的大禹治水分九州,沔阳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
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如今沔阳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城。按照规划,到2016年,仙桃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0%;到202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将达8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80万人。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仙桃以项目为抓手壮大产业支撑,搭建产业平台,打造宜业创业的发展福地,吸引大型企业入驻,从而为城镇化发展夯实基础。
筑巢引得凤凰来。如今,仙桃已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卫材四大支柱产业格局。8000亩电子电路板产业专业园已集聚健鼎电子、康舒电子、联茂电子、富士和机械等一批电子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8000亩的食品药品产业园,囊括了福建亲亲、四川米老头、广东华美、香港真巧、中粮集团、加多宝等230多个食品行业巨头;6000亩的无纺布产业园,在中国无纺布第一镇彭场镇及周边集群发展,共集聚各类企业344家;8000亩的化工产业园区,引来宜化仙隆化工、新蓝天化工、绿色家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全省唯一地市级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正在打造,引进投资50亿元,多层次建设乡镇工业小区,彭场的无纺布、胡场的机械加工、西流河的化工,一批乡镇工业品牌在成长。
2013年,仙桃被评为“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市”。2013年仙桃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GDP达到50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3%;实现工业总产值961亿元,增长17.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增长14.4%,增幅居全省首位。
走在市区,街道整洁,商铺林立,交通有序,记者对这座小城顿生好感。小巷边卖茶叶蛋的阿姨告诉记者:“菜场重建了,背街小巷宽了,集贸市场统一规划了。”原来这是仙桃筑巢引凤的浓墨重彩又一笔——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仙桃市今年1—4月企业用工调查显示,截至4月底,全市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实际招收和达成求职意向者约9000人,缺工2500人。近两年,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一是招商引资迅猛,企业用工需求明显增加;二是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因此,政府一方面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组织重点企业赴河南、重庆、四川及恩施等人力资源丰富区招工。
经济大发展、产业大集聚为仙桃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不少沿海城市的务工者被吸引归巢。近年来,许多外出务工者带着先进的技术、经验或资本回乡就业或创业。
仙桃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工会主席武少洲为农民工算了一笔账。从表面看,回乡就业收入不如在沿海城市高,但是除去大城市生活开支、探亲路费,实际收入相差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就近就业能照料老人生活,陪伴孩子成长。
回乡已两年的吴铭德曾在广东一家鞋厂工作,因妻子怀孕而返乡,现在仙桃无纺布厂工作。他告诉记者:“从工厂到家骑摩托不到一小时,每天都可以回家,村里有学校有公园,我觉得日子蛮好。”
有学者表示,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并非户籍问题,仅仅换个户口本,而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都未改善,这不是农民想要的城镇化。的确,村里人的憧憬是:有好学校、好医院、好环境,还要有好收入。真正提升整体生活品质,共享城市文明成果,才是农民盼望的城乡一体化。
产业集聚的同时,仙桃新一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全省“四化”同步发展示范镇彭场镇、城西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排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镇一带一区”试点示范建设启动推进,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40个,5万多人实现就业,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正焕发勃勃生机。
记者走访了城郊村刘口,几年内穷村换新颜,高楼林立,新建沔街成为“旅游名街”,小区路树成荫、整洁宽敞,学校、广场、戏楼、宴会厅、图书室,设施齐全,俨然已是现代化社区的典范。
然而,8年前的刘口村,与绿湾村、清水湾村,却是当地出了名的“鼻涕村”,穷酸得流鼻涕。当时,人多土地少,2800多人口,只有1025亩耕地,农民靠加工麻糖、粉条等小生意糊口,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县市打零工,人均年收入约3000元,村集体负债超百万元。
在村民们看来,这样的变化离不开村支书朱腊章的努力。朱腊章算是回乡创业的典型,他曾在云南等地做房地产生意,2005年被政府请回来当村支书。如今,刘口村成了仙桃城镇化的“名片”。朱腊章脸上满是喜悦与自豪:“以前是政府推着百姓干,现在是百姓催着政府干。穷村变富村,落后变先进,旧貌换新颜。”
的确,在村里转一圈,人人都对现在的生活竖起了大拇指。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勤劳聪明的村民收入可达四五万元;40岁以上妇女在餐饮街就业者有100余人,年收入达2.5万元左右;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月收入达5000—10000元。
63岁的尹望元在小区花园里散步,他曾是刘口的困难户,用村委小柳的话说“真的蛮惨”。而现在他和两个儿子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大儿子上班,小儿子开水果店。尹望元操着浓重的方言感慨道:“变化太大了,以前我们住的是破平房,周围都是垃圾蚊虫,又脏又乱,现在多干净。”前不久,尹望元因患重病做了手术,但他并没为医药费发愁。“以前我这病根本不敢去医院瞧,看不起。”他欣慰地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