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大连公交地铁限流乘车需戴N95口罩普通医用口罩不管用了吗?

admin 2年前 (2022-08-30) 阅读数 103 #2021
文章标签 口罩

  大连市8月29日凌晨发布交通调整公告,市内公交线路早晚高峰每半小时双向对发一趟车,8点半至下午四点半之间,每两小时双向对发一趟车;地铁12号线点半至下午四点半之间停运。所有司乘人员乘公交坐地铁要“规范佩戴”N95及以上级别口罩,对未遵守防疫要求造成疫情传播的,将追究责任。

  另据报道,8月28日0时至24时,大连市新增15例无症状感染者,初步判定感染来源为入境人员集中隔离宾馆非闭环管理人员意外暴露导致感染进而造成传播,上述病例8月22日和25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大连调整公共交通运行时间和频次,想必与这批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有关。换句话说,疫情在社会面甚至小区传播的可能性陡然增加,大连的防疫就面临选择:如何平衡全域不静默状态与疫情防控的风险?但从现有的安排看,缩减公交运力,强令佩戴高等级防护口罩,虽然有显而易见的约束动力,但防疫政策与现实结果之间依旧有矛盾。

  紧急调整公交运行时间与运力,虽然只是暂定从8月29日零时起至8月31日24时止,可因为是在凌晨时分发布,市民没有时间准备,必定会措手不及。从好处来说,出行必须佩戴N95口罩可以筛减掉一部分出行需求,减少一定的交通规模。不好的一面也很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政,市民难免怨声载道,而且对那些有出行的刚需又没有N95口罩的市民来说,有可能会耽误事,甚至会人为制造生命风险。

  如果说这些推断还只是理论推演,那大连市29日上午开始出现糟糕的交通现状,很能说明急急如律令的后果:大量乘客在城区公交地铁站口排成长龙候车,有的队伍长达几十米,人群出现了“政策性聚集”,并且人贴人现象严重,即使是防疫“小白”也能认识到问题所在,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如果捋一下大连“必须佩戴N95”的政令及其影响,就能看到政策与科学防疫之间的分歧:因为疫情形势吃紧,所以决定缩减运力(某些市域公交、地铁运行车次减至日常的50%,甚至10%),运力的断崖式下降,直接导致出行市民聚集,因为发车频率也在降低,聚集人群长时间不能疏解,传播风险因此骤升。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如果不能实施全域静默,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公交运力应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样才可以满足快速输送人群的需求,也才能实现间隔坐席的科学安排。现在的情况完全颠倒了,因为疫情有传播扩散的强烈风险,反而“安排”出行市民在一天内频繁聚集,长时间停留在全市范围内的公交车站和地铁口。

  要求市民必须佩戴N95,好像是为这种顾头不顾腚的政策“打补丁”,所以才声色俱厉地强调,恐怕政策制订者和执行者都知道风险不在民众不守规矩,而是政策有漏洞,最后只能说服自己只要市民做好防护,就能抵消政策风险,然而这种政策一手制造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也太大了。换句线真的就能比普通医用外科口罩要更安全吗,如果聚集风险提升可以靠口罩级别提升来抵消,那这个政策到底有没有减少疫情风险,实际是要打个问号的。

  在这样的政策形势下,大连市民面临三种选择:一种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即使没有出台鼓励远程办公的措施,也不要出门添堵,做好一切损失自负的心理准备;二是按照规定戴好N95,加入这几天“人挤人”的通勤拥堵中,并祈祷不被感染;三是在模范遵守出行要求的前提下,万一被感染,就要“愿赌服输”,承受随之而来的代价。

  如果防疫政策能够以科学、精准防疫为标准,在限制出行上勇于审视逻辑是否自洽,大连市民就不会面对这些左右为难的选择,也没机会接受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后果。哪怕是明显有漏洞的防疫政策,仍然要市民无条件执行、并全盘接受政策后果,就不说公平与否了,其实连防疫效果也是存疑的。

  从实际看,虽然要佩戴高级别口罩才能乘车坐车,大连市民还是积极配合防疫要求,再苦再难也靠自身的耐性与韧劲去克服。问题是,病毒不会“配合”任何严厉政策,有利于它传播的基本前提就是人群聚集,而政策正在制造有利于病毒、而不是有利于防疫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祝福大连好运,即使政策有瑕疵,人群不得不聚集,祈愿最终结果是好的,不管城市还是市民都免受病毒传播的更大冲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