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每经头条疫情下业绩爆发的“口罩龙头”明年靠什么撑起700亿市值?稳健医疗董事长这

admin 4年前 (2021-01-07) 阅读数 197 #2021

  因为主要业务涉及防护用品,稳健医疗在这场疫情下受到空前关注,前9个月营业收入已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医疗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倍,到现在稳健医疗的口罩还是供不应求。

  “一战成名”,李建全站在了聚光灯下。今年9月,稳健医疗顺利在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接近700亿元。

  资本市场和投资者都关心,当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并最终消退,稳健医疗扩产的口罩生产线亿元的市值靠什么支撑?公司会不会在医疗器械领域做一些新拓展?《每经人物·专访董事长》栏目记者近日对话稳健医疗董事长李建全,解答这些疑问。

  李建全“出圈”,是从微博上的一封公开信开始,在那之前他很少活跃在公众视线,微博粉丝只有几万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特别是疫情前刚准备重启IPO,正处于静默期。但疫情初期扑面而来的质疑,让他决定还是澄清一下。

  在这封公开信里,李建全告诉大家稳健医疗从2019年12月20日就开始加班赶制口罩,截至1月26日已经生产1.089亿只口罩。李建全去年底发现口罩交货有些异常,他预感今年需求可能会大,便安排湖北口罩产线加班赶工。

  但需求还是来得太猛烈了,即使全部生产线小时满负荷运转,也没办法满足需求。李建全决定暂时关掉电商端的销售,先保障医院、药店渠道,后端库存还是屡屡告急。

  疫情这场大考,让公众认可了稳健医疗,也认识了李建全。10月14日,李建全入选“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40人”,这是深圳近年来的最高荣誉之一。

  回顾这场战斗,李建全只给稳健医疗打8分。他觉得稳健应该比别人的反应速度稍微快一些、胆子更大一些。“很多不是我们医疗行业的人胆子更大,比如上新的设备、新的投入都比我们大,我以为我还算胆子大的,也是敢于投入的,后来一看他们反而比我们做得更多。”

  李建全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这也体现了如同公司名称一样的企业文化——稳健,但另一面来看就是保守。他当时预期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没想到现在国外疫情仍然严重,稳健的口罩还是供不应求。如果当时不那么保守,为社会提供的防疫产品会更多,公司也会因此更好发展。

  最开始,稳健医疗要求经销商不能涨价。李建全说,医用敷料中间费用高,疫情发生后他跟经销商沟通,让他们把利润让出来,稳健也会补一部分,只要是药店卖出去的口罩都不允许涨价。

  后来口罩的原材料价格飞涨,熔喷布从涨价3、5倍到后来最高时50倍,稳健医疗都买过。李建全记得,平时熔喷布的价格大约17000元一吨,他们合作关系最好的供应商,当时卖给稳健医疗的价格都到了60万元/吨。公司内部有人出于成本考虑提议涨价,李建全还是没有松口。

  “我们内部也有思想斗争,肯定有人说涨一点,我就给他们说认真想一想,对外的承诺要不要执行。”在李建全看来,信誉、社会价值都优先于企业价值,如果稳健在这个时候涨价,可能分分钟赚10个亿或者更多的钱,但拿这10个亿去打广告能不能买回消费者的认可,后来大家还是思想上达成一致,坚守了承诺。

  据了解,疫情下稳健医疗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平均价格远低于同行。三季报显示,稳健医疗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23亿元,同比增长205.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50亿元,同比增长678.64%。另有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主要原材料为棉花及由棉花制成的棉纱、医用坯布等,2017年~2019年,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4.94%、51.26%和50.77%。

  很多媒体在疫情期间拍摄的医护人员画面上,印在口罩、防护服上的logo让人们记住了稳健医疗。疫情后防护用品成为风口,稳健医疗也成了人尽皆知的明星企业,医疗机构对稳健医疗的态度也发生了180°转变。

  “在这以前,你可能想象不到(医院)有多难进,很难很难,真的很难。”谈及此,他忍不住反复强调。李建全说,医用耗材需要医院招投标,以前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算太高,医院不认识你,做销售的难度就很大。

  稳健医疗的产品定价在同行里属于中等水平,覆盖的3000多家医院客户大部分是三甲医院。李建全说,越是二级医院稳健可能更好进去,越是对耗材相对要求低一些的医院,进去的难度要大些,这主要是因为医院本身面对的患者类型不一样,对价格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同。特别是一些基层医院医生,可能只是对稳健略有耳闻。

  这些年,李建全也遇到过很多不了解稳健的客户,就是追求价格,这一点上稳健医疗并不占优势,因此流失过一些客户。结果这次疫情他们发现稳健没涨价,在其他品牌涨价的衬托下反而便宜了,所以又回流来购买稳健的产品。还有一些以前没打过交道的医院听到是稳健的人,就说“进来谈吧”,起码大门是敞开了。

  疫情是一面放大镜——一方面,把稳健医疗的关注度拉到30年来的峰值,褒奖、认可接踵而来,今年9月份在创业板上市后也一路享受高光,券商力推、股价短时间内翻倍,李建全家族的身家也超过400亿元。

  另一方面,稳健医疗也必须接受更严苛的考验,特别是成为上市公司后,公众更关注它的业绩增长动力。目前,公司已经是市值接近700亿元的大公司。截至三季度末,股东户数超4万户。

  疫情前稳健医疗的口罩产能是200万只/天,现在是2000万只/天,相当于之前的10倍。以前稳健医疗1/3的收入来自医疗业务,但今年疫情改变下这部分收入占比超过7成。

  当市场对口罩、防护服的需求回归到疫情前的水平,稳健医疗扩产的生产线是否会闲置?稳健医疗股价上涨的逻辑来自今年强力的业绩增长,疫情过后业务量还能支撑现在的股价吗,如果不能支撑,股价又会不会跌落?

  这些都是李建全作为董事长必须回答的问题。李建全坦言,做企业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疫情暴发后业务的增长速度确实不可想象,但也很难长期维持这样的高速运转,对稳健来说,未来的发展肯定还是依托于现有业务。

  “疫情使稳健进入了很多之前难以进入的渠道,且我们产品有质量保障,性价比也高,我们会抓住这次机会,开发更多产品,进入更多渠道。”他指出,既然有这个增长,就会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规模肯定扩大了,就薄利多销。

  李建全还认为,对企业而言上市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些年他的感触就是做事情不能急功近利,他希望在这个领域打造一个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企业。稳健的文化就是稳扎稳打,没有站稳的时候不敢跑,跑得不够快的时候,要把基础打好。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稳健医疗可能不会如此迅速被公众熟悉,李建全也依然在自己的领域里保持低调。在过去很多年里,医用敷料为代表的低值耗材长期被外界评判“劣质低价”,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要转型,必须撕掉这些标签。

  “这个(问题)有认识误区,现在中国已经代表了全球医用敷料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个领域的公司全被我们干掉了。”李建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强调,现在中国低值耗材的质量标准和体量都已经是世界第一,这个行业已经从最高峰的几千家工厂减少到几百家。医疗用品必须讲质量,要做到完全没问题,就需要一套严密的管理体系。

  在李建全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中国企业生产的低值耗材确实靠低价的路子拿下市场。作为中国第一批外贸出口人,他看到了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最刺激他的是别人评价“中国的出口产品质量不行”。

  李建全说自己创业时已经想得很清楚,一旦开了公司就像上战场,不在乎赚不赚钱,只在乎质量好不好。“我最痛恨别人说中国产品是垃圾,最害怕客户投诉,我这个人特别要面子,所以要把这个(中国产品不好)帽子甩掉。”

  前面十年,稳健医疗的日子并不好过。刚开始,李建全按照日本医用敷料进口的产品标准去做,这为稳健的质量奠定基础。随后,他要求对公司产品进行ISO认证,当年(90年代中期)10万元的咨询费对于稳健医疗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李建全说,他在质量面前是非常较真的,也是靠质量,稳健成为行业第一。在稳健医疗拿下行业第一后,以前行业内不少头部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倒下。2005年,他又牵头组建医用敷料协会,推动整个行业向质量看齐。

  与李建全打过交道的人都感慨,这位“50后”的企业家依然“血气方刚”。而在行业内,他还有一个“绰号”,就是“棉花狂人”,而且,他把棉花放在了医用敷料和日用消费品两个看似不搭界的业务上。他用十年时间,把稳健医疗推上医用敷料第一的位置,也同样用十年时间把”全棉时代”做到30亿元销售规模。

  “全棉时代和稳健医疗是一家?”这是李建全经常被问到的一句话。疫情之前,大多数公众都没听过稳健医疗,更不知道这两家业务上几乎不相关的公司竟是由同一位老板掌舵。

  全棉时代主打家居用品及母婴产品等消费品,稳健医疗的主要产品是医用敷料,两者除了在原料上有些重合,在渠道、客户类型、应用场景上都有很大区别。谈到创立两个品牌的初衷,李建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任何一种商业模式莫过于把消费者放在首位更重要,思维方式首先应该是消费者,如果只是想用一种模式去赚钱,这是短期行为,你要去想象,你能为消费者创造什么。一旦去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就是对品牌的伤害,是不可持续的。

  最新数据显示,稳健医疗今年前3季度日用消费品业务收入达到23.17亿元,同比增长16.52%。而在疫情发生前,全棉时代是稳健医疗最核心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在李建全的办公室挂着一幅画,内容很简单,一朵棉花下写着”全棉改变世界”。这是李建全一直在追寻的消费理念,也是消费观念变化大潮下的缩影。中国品牌要想摆脱原来低价低质的刻版印象,将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和对消费者需求的无限契合相兼容,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在此次疫情中,公众对医疗器械领域格外关注,才发现行业里“藏着”稳健医疗这样一家细分领域的“独角兽”。

  在固有的印象里,低值耗材门槛低、杂牌多、价格便宜,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医疗器械拓展海外市场。但实际上,这个行业正在用过去十五年的努力改写历史,中国医用敷料已经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做到双指标第一。

  这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用品质打市场的样本,值得同行借鉴。但是,行业里还有很多鱼龙混杂的“投机者”,这也警醒我们,中国医疗器械的国际化路径还很长,需要顶层设计、产业同步觉醒,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