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请一定戴好口罩!
据11月7日昆明市应对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消息,昆明本轮感染毒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与外省输入云南省病例的病毒基因高度同源,该毒株具有隐匿性强、传染性强,潜伏期和代间距短,免疫逃逸能力强等特点。
据专家介绍,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除未规范佩戴口罩导致的交叉感染,新冠病毒还有可能附着在感染者衣服上、手上,在擦肩而过的瞬间转移到健康人身上。如果当事人没有洗手消毒就揉眼睛、触摸口鼻,有可能导致病毒“二次传播”。
本次昆明疫情传播中,16号病例家住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是一个货车司机,11月1日去本次疫情起源地王家营西铁物流中心拉货,就这一趟他被感染了。
综合几份通报看,16号病例感染之初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而且他还是比较认线,这个货车司机来到五华区宜家家居核酸采样点进行核酸采样。这个时间点,家住普吉街道的38号病例、44号病例也正好到达宜家家居核酸采样点,与16号病例有近距离接触而被感染。做核酸的时候,你不知道做核酸的人群中有没有感染者,做核酸时请规范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尤其是前一个人正在进行核酸采样摘下口罩时,做完核酸手不要接触口罩外侧,规范取下口罩,及时洗手更换口罩。
今年6月,在北京涉天堂超市酒吧相关疫情中,一名确诊病例没有天堂酒吧及相关人员的接触史,日常活动轨迹仅限于到周边的菜店和在小区附近遛弯,询问到的行程轨迹和近期其他的病例也没有交集,究竟是从哪感染的呢?
疾控人员在挨个调查该病例涉及的5000多条轨迹信息后发现,该病例某日经过的路线正好在其他病例的附近。调查了该病例活动路线日,该病例路过某宾馆门前的时候没有戴口罩,还揉了眼睛,而就在1分20秒前,另一位确诊病例刚刚路过此处,也没有戴口罩。至此,病例感染来源的谜团终于解开。
今年10月9日,广东省韶关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书剑介绍,一病例于9月30日从呼和浩特返回韶关后,不佩戴口罩步行至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传染了路过的数名市民,让其携带的变异毒株BF.7在韶关市社会面造成重大传播风险,公安机关已对该病例进行立案侦查。
深圳福田区某社区公园,一病例饭后不戴口罩在公园里散步、跳舞、聊天。同时在该广场休闲聊天的群众A和B,全程未戴口罩,与病例有近距离时空交集,双双被感染。
群众C,每天晚上也在该公园内跳绳,有时会旁观公园内活动,期间经常未戴口罩,与病例有时间交集,被感染。
福田区某地铁站出入口旁人行通道上,病例张某未正确戴口罩,一名路人同样未正确戴口罩,二人相隔一两米距离,发生交叉感染。
福田区某人流密集的人行道上,病例蔡某某未正确戴口罩走过,多名同样未正确戴口罩的路人均被感染。
据扬子晚报,3月17日,江苏省常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新闻发布会通报,常州三河口中学校门外,因一位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未戴口罩,导致病毒在一定范围内快速传播,30多人被感染。
实践证明,科学规范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戴好口罩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第一关”。这6个日常生活场景,千万记得戴口罩!
1.口罩拉到下巴处:口罩戴得久了,不少人习惯把口罩拉到下巴处,露出口鼻,特别是逛商场、就餐时。
2.没有完全贴合面部:口罩和脸之间留有缝隙,人在呼吸时,气流会流向缝隙。正确做法:戴口罩时按一按鼻子,贴合整个脸部。佩戴口罩必须遮住全部口鼻,金属条紧贴鼻梁,上端在眼眶下面,下端覆盖下颌。
3.摘口罩时碰到口罩外侧:我们通过口罩阻挡了飞沫,如果用手直接从外摘下,相当于打开了接触传播的通道。手可能会被口罩外侧污染,如果再忘记洗手,去摸鼻子揉眼睛,病毒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正确摘口罩的方法:通过挂绳取下,摘完口罩要洗手,没有洗手条件时最好先不摘口罩。
4.口罩“超期服役”:“超期服役”将使口罩的防护效能大大降低。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新使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