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鸟嘴口罩吗?以前医生为什么戴这个
在17世纪,当一名鼠疫病人发着高烧躺在床上,全身发冷、肌肉酸痛,身上还长着黑斑和脓肿时,他终于等来了医生。
面罩上,眼睛部位是两片玻璃,鼻子部位则像鸟嘴一样高高凸起,靠近鼻子的地方有两个小孔,方便医生呼吸。
这个疾病由鼠疫杆菌引起,经飞沫传染,多次造成爆发性大流行,致死率高达60%,在欧洲带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
为了抵抗瘴气的入侵,当时的医生会随身携带草药和香料,一般装在一个精美的圆形小盒子内,偶尔拿出来闻一闻。
当时有一名内科医生Charles de Lorme,专为欧洲的皇室贵族看病,他为医生同僚们设计了一身装束,包括有着香蜡涂层的长袍,以及用山羊皮制成的帽子和手套。
它们包括某种毒蛇磨成的粉末,以及胡椒、肉桂、丁香、薄荷、醋等,这样医生就可以24小时闻着草药的味道,来抵抗疾病。
事实上,这个奇异的装束只有少部分意大利和法国的医生使用,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概与人们对疾病的可怕记忆联结到一起。
1899年,一名法国医生将六层纱布叠在一起,将它缝在外科医生手术服的领子上,医生使用时只需将领子翻起来。
然而,这片纱布并不密封,而是自然垂下,可以想象,它抵抗不了任何飞沫和细菌,只有少许物理屏障的作用。
1892年,一位德国的细菌学家Richard Pfeiffer,从流感病人的痰液中分离出了流感杆菌,相关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当时的《英国医学杂志》上。
到了1918年,流感大爆发,这场疾病在一战期间迅速蔓延全球,感染人数多达数亿人,并夺走五千万人的性命。
于是,许多地方政府建议人们勤刷牙,用盐水漱口,用肥皂清洗鼻孔,每天早晚强迫自己打喷嚏,以及多吃洋葱。
于是学者重新研究这个流感杆菌,他们找来志愿者,把含有流感杆菌的溶液喷在他们的喉咙里。几天过后,竟然没有人生病。
科学家们在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里找到一名妇女的组织,从她身上分离出了大流感病原体。2005年,病毒学家陶本伯格和他的同事,确认了这种病毒是H1N1病毒。
从50年始,科学家就开始从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里,寻找1918大流感的感染者遗体。(图片来源:CDC)
飞沫传播是指含有感染性病毒的颗粒直接接触到眼睛、鼻子、嘴巴;而气溶胶传播则是,含有病毒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或附着在物件上,再接触到他人的眼睛、鼻子和嘴巴。
2003年,SARS流行期间,N95口罩开始走进公众视野。“95”的意思是可以阻挡95%直径0.3微米以上的细微颗粒。
结果发现,N95的效果最好,可以阻挡99%的颗粒,而医用口罩可以阻挡59%,布质口罩是51%,而普通面罩效果最差,只能阻挡2%。
首先是工艺不同。N95口罩中间层是静电熔喷布,可以通过静电吸附微小的灰尘和颗粒物。医用口罩则没有。
其次,密封性不一样。外科医用口罩的密封性较差,空气可以从口罩的两侧或上方进入我们的口鼻。N95口罩的密封性较好,但佩戴时会有呼吸不畅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