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口罩戴多久该更换?7种情况必须扔掉
通常情况下,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新使用。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公园、马路、人流相对稀疏的公共场所佩戴后,可将口罩摘下,置于通风环境自然晾干后继续使用。
专家提醒,医用防护口罩,如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都可以有效阻挡新冠病毒的入侵,但普通的布口罩几乎没用。
在露天通风良好,无人员聚集且自己未生病时(与他人距离至少2米以上),可以不戴口罩,而在其他公共场合要规范佩戴。
疫情期间,环境中可能有悬浮的病毒。脖子和下巴是病毒暴露区域,将口罩拉到下巴,口罩内层会受到污染,将口罩戴回口鼻时,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肢体活动时,有可能无意中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且手臂活动范围更大,口罩里层容易沾染到灰尘和细菌,反而起不到防护作用;重新佩戴时,更容易被感染。
日本MBS电视台这档节目让一位女士戴口罩,不贴合面部。医生使用特殊设备,测量口罩外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多大几率从缝隙进入口罩内侧。
测试发现,外部细菌泄露率达到100%。也就是说,口罩与人脸留有缝隙,会严重降低口罩的过滤作用。
正确做法:戴口罩时按一按鼻子,贴合整个脸部。佩戴口罩必须遮住全部口鼻,金属条紧贴鼻梁,上端在眼眶下面,下端覆盖下颌。
将口罩高温蒸煮,或是用大量酒精喷洒,看起来像是消毒,其实这些方式专家都不认可,反而会浪费口罩。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表示,口罩能防护病毒,是因为病毒会伴随液体飞沫形成小颗粒,附在口罩上。
用酒精喷洒口罩表面,酒精挥发时会将里面的水分一起带走,再使用时,被分离出来的病毒有可能被吸入。
烹饪时涉及大量化学反应,尤其是传统中式烹饪会更多地使用炒、煎、炸的方式,在这种对食物和油进行高温处理的过程中,食材中的很多有机成分在高温下会热分解,生成大量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
而由这些油烟产生的高浓度PM2.5,主要通过呼吸暴露、皮肤暴露等进入内,容易造成呼吸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相关功能受损的后果。
这些颗粒物表面还会吸附多种有害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从而导致传染病传播的几率大大增高。这种天气对眼睛、皮肤的危害也很直接,主要表现为流泪、干眼症、皮肤干燥等。
装修过程中,尤其是装修初期,大量高浓度的有害化学物质充斥在房间内,像涂料、粘胶剂等装修材料中都含有很多有毒物质。
每次进入正在装修的房间时,都不要忽略防护措施,戴上正规的帽子和口罩,最好还要披上专门的罩衣,戴上防护眼镜。
家中大扫除时,口罩必不可少。德国食品与环境研究所的化学家乌多•卡泽尔在比较干净的房间里做了个实验,发现每克沙发缝里的灰尘中含有135个微生物,每克床上用品的灰尘中有790个微生物。
如果没有必要的个人防护,灰尘中的有害物质落到身上或者吸入鼻子里,容易引起过敏或咳嗽;大扫除戴口罩可以避免灰尘里的病毒和细菌入侵到体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