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有乡镇自制口罩解决燃眉之急:至少能阻挡一些飞沫
“主要是被形势所迫,村民们买不到口罩,工作人员出去宣传没有口罩也危险,我们就开始自己缝。”云县晓街乡宣传委员杨云霞说。
佩戴口罩能防御新冠病毒的宣传已深入到云南省临沧市的边陲村寨,但如何解决口罩的燃眉之急?临沧市云县晓街乡和镇康县人武部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缝制口罩。
作为临沧市云县晓街乡的宣传委员,在此次“战疫”中杨云霞的职责是让村民们尽多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传播性、发病的症状、佩戴口罩和不出行的重要性等相关知识。
杨云霞说,1月31日,迫于形势,村民们买不到口罩,她和慢笼村委会的一个女村医商量后,决定一起开始缝制口罩,因为每个村都有医务室,医务室有自己使用的纱布,尽管量不大,但能买来缝制一些口罩,“纱布不够,我们每天还省着一些,一开始是纯手工缝制,后来就在缝纫机上制作。”
杨云霞介绍,起初到药店买来纱布自己制作,但因为资金短缺和纱布有限维持不了多久,后来县上派下来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了解到情况,对接了县城做生意的一名爱心人士,该爱心人士帮他们义务采购到医院里使用的棉纱,自此他们使用棉纱折叠成四层来缝制口罩。
据云县融媒体中心的报道称,晓街乡基层党组织全力投入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面对存在防护用品紧缺的难题,晓街乡老许村、慢笼村党总支充分发挥群众智慧,买来材料,自己动手制起了口罩。
老许村党总支对前来调研走访的县乡领导说:“自制口罩可能达不到防疫标准,但是戴上以后至少也能阻挡一些飞沫传播,村里很多老百姓因为条件和市场限制,买不到防疫口罩,他们急,我们更急,接下来,还要继续推广发动其他组的群众参与进来,争取让全村每个老百姓能够早点戴上口罩。”
“现在每天来缝制口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4个人平均每天能缝制200个左右。”杨云霞对澎湃新闻说。
杨国兰最近的一条朋友圈是2月1日15时48分发的:“人多力量大,早上到现在已完成300个。”配图是一摞口罩。
据镇康县人武部部长杨翰冬介绍,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镇康县人武部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发动乡镇和村寨,就地就近动员民兵,每天组织300多人配合乡镇和村组开展疫情防控宣传、交通劝导以及防控措施落实督导等工作,连日深入一线执勤,防护口罩逐渐紧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组织动员人武部的职工和部分闲暇在家的村民,自发地在县医院医生的指导下,自制医用防护口罩,制作完成后,统一带到县医院进行消毒,然后分批发到一线执勤点位,保障一线执勤民兵的防护,从当前生产情况看,基本能保障民兵的执勤所需。
杨国兰说,在人武部一户职工家的院子里,大伙儿各自分工,在医院已退休的陶医生的指导下制作口罩,纱布长70公分,宽40公分,把纱布折叠成12层,中间再加1层保鲜膜起到隔离的作用,再用绳子缝制起来后拿到县医院消毒,“消毒以后就可以使用,因为里面折叠前后有6层纱布可以循环呼吸,中间放了保鲜膜也不会感到呼吸不畅。”
1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因为此次疫情是飞沫传播,如果没有近距离接触,没有必要佩戴口罩,到公共场所、乘通工具则需要戴口罩;而公众佩戴口罩,也不必戴一次换一次,可根据清洁程度使用更长时间。
根据公开报道,媒体也多次呼吁把N95口罩让给医护人员,昆明市委、市长王喜良更是公开喊话:“(昆明)其他公务人员一律不准用KN95级别的口罩,把专业的防护设备让给更需要的医护人员。”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口罩可以分为三大类,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口罩和普通棉纱口罩。据《北京日报》报道称,这三大类口罩阻挡细菌的过滤效率分别为:70%、95%和36%。临沧市村民们自制的口罩就属于其中的普通棉纱口罩。
1月31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沈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表示,在市场紧缺,大家一时找不到口罩的时候,专家建议也可自制口罩,用布、棉可做成具有一般防护作用的口罩,这种口罩能反复清洗,还可以高温消毒之后重新使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