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年度大戏“补寒假作业”正在上演!开学后口罩还要戴吗?没阳过的学生怎么办?解答→

admin 2年前 (2023-02-15) 阅读数 88 #2021
文章标签 湖北口罩

  2月15日,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将集中开学,各校正积极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进一步优化防疫管理措施,全面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答: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记者从各中小学了解到,本市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检测,校内不再设置核酸采样点,有需要的师生员工可以前往相关医疗机构或便民核酸检测点进行检测。

  距离开学不足一周,本周,各校已经开始每日体温和相关症状的健康自测。根据教育部规定,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返校后连续7天开展健康监测,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

  答:根据相关规定,鼓励师生员工上学和放学途中规范佩戴口罩,在校内公共场所自愿佩戴口罩,在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不佩戴口罩,校内出现疫情或其他传染病时须佩戴口罩。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认为,在强化师生员工个人自我管理责任的同时,这个学期开学,老师们可以用更热情的姿态去迎接同学们回到校园。“毕竟大家两个多月时间没见了,我们会建议老师,当孩子走进教室时,给他们一个拥抱,摸摸小脑袋,说几句想念的话。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老师的肢体语言是传情达意很好的方式。”吴蓉瑾说,学校也准备了漂亮的定制口罩作为新学期礼物送给孩子们。

  问:有学生议论,经过较长时间的线上教学,现在重新进入教室,他们怕集体活动,怕人际交往,怕跟同学一起玩会“复阳”。这样的负面情绪怎么克服?

  答:宝山区教育学院心理教研员蔡素文说,学校应当在开学初多开展一些卫生与心理的专题宣传,引导孩子认识到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要学会适时“换档”,把注意力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上。同学们也要善于接纳情绪,并做有效调适。重视个人卫生和健康是好事,但是,当孩子的焦虑、紧张情绪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就要多关注,多与孩子沟通,必要时也可以找心理老师或拨打心理热线寻求专业的帮助。

  “开学初,一些孩子与家长认为戴口罩会感觉有一种安全感,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对此,学校要有一定的包容度,给孩子们一个渐进的适应过程,不要提一些‘一刀切’的要求。”蔡素文说。

  答:“经过这三年,人们对疫情的不可预测性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也知道了人类还有许多未知的科学领域有待探索。在这样的认知下,回归如常的教学和生活是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期盼的事。”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无论“阳康”还是“等阳”,学生和家长都没必要过度紧张。常态的校园生活已经回归,学校也会帮助学生做好生活、心理、学习的多方准备,为每位师生的健康负责。

  答:学生尚未返校,申城的中小学老师们已经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学生的体质状况如何?“阳康”的学生身体恢复情况怎样?这些都在老师的关注范围之内。有校长告诉记者,这么做是为了掌握每一名学生健康状况,便于在体育课和各项活动中做出相应安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强调,学校应在保护好隐私的前提下摸清学生疫苗接种、感染病毒、患有基础疾病和身体健康有特殊需要的师生底数,建档立卡,跟进服务,并建立兜底帮扶机制,会同社区开展师生重点人群健康调查,开展健康管理。此外,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人口总数的15%-20%动态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包括退烧、止咳、止泻等药品。

  记者了解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同样成为本次开学关注重点。不少学校制定了心理适应期工作方案,帮助学生从较为松弛的假期状态顺利过渡至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去。

  问:现在不仅学生,包括家长和老师都想知道,“阳康”后的这段时间要不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在组织体锻上怎样安排才科学和安全?

  答:今春开学是“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学期。松江七中副校长、校田径队教练沈利提出,新学期的体育运动首先要控制好运动量,强度的递增也要循序渐进。其次是要掌握节奏、注意方式。新冠轻型确诊病例病情稳定后,在不影响治疗或恢复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益于维持正常身体机能的生活性锻炼,如散步、适当恢复性拉伸运动等。转阴后不建议立即进行剧烈的运动。没有基础疾病的同学,可以在康复两周后进行恢复性锻炼。如果出现咳嗽、气促、心悸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

  沈利说,即便痊愈后也不可贸然进行力量性训练和其他高难度、复杂性运动,避免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如果在稍微活动后感觉到疲劳及其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锻炼,必要时前往医院检查,遵医嘱再开始体育锻炼。如果在锻炼过程中出现危险信号,要立即停止运动,及时向家长、老师报告,不得盲目开展锻炼活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