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湖北黄冈:伊利和稳健医疗“共享员工”

admin 1年前 (2023-02-24) 阅读数 58 #2021
文章标签 湖北口罩

  早在2015年,黄冈稳健与黄冈伊利就开始探索共享用工模式,在充分尊重员工意愿情况下,让务工人员在企业之间灵活调剂。

  2月4日,在黄冈伊利冷饮厂生产车间,新员工姚文林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一件件冷饮制品经他手中,被包装得整齐有序。

  43岁的姚文林,到伊利冷饮厂上班仅4天时间,凭借在稳健医疗1年多的工作经验,以及伊利的岗前培训,他很快就胜任了这项工作。

  黄冈伊利冷饮厂人力资源经理贾秀珍说,每年春节前后,公司缺工最严重,这种共享模式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招聘到大量适龄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人,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难题。

  作为“共享员工”,姚文林也非常高兴,既能保留原聘企业的工作岗位,又通过“新东家”获得即时报酬,增加了收入。

  “旺季时,生产线一天不停,需要大量工人倒班运转,曾经工人缺口达100人左右。淡季时,一线员工又出现富余闲置。”贾秀珍坦言。

  关键时刻,黄冈人社局伸出援手:主动为两家企业牵线,召开共享用工对接会,就用工模式、管理模式进行深入交流,通过共享用工方式,把有富余员工的企业推荐给员工紧缺的企业。

  黄冈稳健人力资源总监谢燕介绍,疫情期间,口罩订单剧增,急需大批工人,在黄冈市人社部门协调下,迅速与黄冈伊利达成合作意向,2020年至2022年间,每年8至11月,黄冈伊利向黄冈稳健输送“共享员工”共321人,解了“燃眉之急”。

  对借出企业来说,共享用工模式帮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用工灵活度;对借入企业来说,“共享员工”比劳务派遣更具优势,员工稳定性高,整体素质好;对员工来说,共享让他们稳定了收入,又保留原借出企业的劳动关系。

  “部分企业担心‘共享’变‘流失’。”谢燕认为,稳健、伊利两家企业共享成功,有一定共性基础:双方在生产周期上有互补性,淡旺季正好错开;工作环境相近,工资水平相当,企业文化相似;有互信基础,企业责任感强,对员工关爱。

  同时,在稳健与伊利的员工借用协议中明确,共享期满后,借调企业应及时退回借用员工,并承诺在本协议期满终止后一年内,不得录用或者变相录用借用员工。

  此外,劳动关系如何界定?工资由谁支付?发生工伤怎么办?“共享员工”权益保障也是企业关注的问题。

  占巍介绍,出借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维持劳动关系不变。工资支付的责任主体仍为原单位,但出借企业和借调企业可以约定,借调企业应按时将借调员工的工资结算给出借企业。

  同时,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被借调期间发生工伤事故,由原用人企业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原用人企业与借调企业可以约定补偿办法。若员工在借调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出借企业应负责申请工伤认定和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借调企业予以协助。

  占巍介绍,近年来,黄冈稳健、伊利、顾家家居等企业纷纷尝试共享用工模式,在实践中并没有发生相关纠纷,取得了良好效果。

  占巍介绍,“共享员工”实际上就是灵活用工方式,主要集中在淡旺季差别较大的企业。共享用工模式,是企业抱团取暖、灵活自救,实现跨界合作,合力解决困境的有效方式。

  “共享员工模式只能作为解决‘用工荒’的一种补充方式,难以解决普遍性问题。”谢燕说,共享用工模式的大规模推广还面临着多重考验:一是如何迅速解决企业间的互信问题,二是用工模式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措施,三是共享的员工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技术工较难共享,普工相对容易等。

  不过,在贾秀珍看来,共享员工不仅是应急之举,还可以成为灵活用工的一种常态模式。事实上,不少企业存在“潮汐式”用工现象,2013年伊利就开始共享用工模式,与白象、康师傅、安井等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相较于临时员工招募方式,“共享员工”匹配度高、稳定性强,是用工方式的一次创新和突破。

  “当然,资源的流动绝不是完全自由的,有标准、有约束,才能更好共享。”贾秀珍说,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厘清共享边界或打造平台,这样,企业更有信心去尝试,共享用工才能更加规范、走得更远。

  黄冈市多家企业探索共享用工模式,在人社部门牵线搭桥下,将富余企业的员工在一定期间内出借至缺工企业工作,员工与原用人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不变。

  共享用工,相比于直接招聘,用工灵活性更高,且多方共赢。具体来说,借出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借入企业,解决临时性、季节性缺工难题;对于员工,则带来稳定收入。

  共享用工是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引发热议。一些业界人士认为,共享用工是惠企惠民的创新之举,正得到越来越多企业认可,进而转变为一种常态化用工模式;另一些人则认为,只是特殊时期“抱团取暖”的过渡措施,对于企业和员工存在一些不可控的法律风险。

  对待新业态、新模式,不妨多一些耐心。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社会,都应秉持审慎、包容的态度,既要有推动发展的软环境,也要有规范监管的硬举措,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和就业市场的稳定性。

  客观讲,共享用工走向常态化的确面临不少困难,但用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后能否走向常态化,究竟能走多远,终究还要取决于市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