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 学堂 学堂公众号手机端

现实与未来--走进湖北彭场镇无纺布集群(下)

admin 3年前 (2021-02-09) 阅读数 274 #2021
文章标签 彭场口罩场

  3月26日,国务院一个调查组,来到仙桃彭场了解农村改革发展情况。镇彭中才介绍,这里出现的无纺布集群,冲击着城乡经济社会传统的二元结构,展示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喜人前景。

  在彭场,有两组很有说服力的数据。一组是,全镇1.46万农户,到镇无纺布企业打工的农民有1.8万多人,人均打工年收入7000多元;集镇建成区面积,两年翻了一番,达4平方公里。另一组是,全镇近10万亩耕地,除每户承包口粮田外,80%以上由种田大户、蔬菜大户承包经营。不难看出,这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向规模经营发展,城乡发展开始互为促进。

  每天早中晚,彭场街头都有一道奇特风景:成千上万的农民,拥出工厂,骑自行车回家,或到租住地就餐、休息。这些穿着时新的农村人,生活亦城亦乡,有不菲的收入,笑容挂在脸上。

  飞速发展的无纺布集群,像一只张开大嘴的口袋,装进彭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嫌不够,开始容纳周围县市的农民工。曾在外打工几年的洪湖农村青年刘有文,今年来到彭场求职,很快找到一个电工岗位。他说:“在距自己家乡几十里的彭场打工,收入并不比东南沿海低。”

  倘佯在彭场街头,一个个餐馆、商店、运输站、中介服务机构,比肩林立。其间就业的两三千人,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几乎所有原镇办企业的下岗职工,几乎所有改革分流的镇直机关职员,都在这些服务性的行业中找到再就业机会。这里没有眼下许多乡镇机构进一步改革人员分流的压力。

  无纺布集群壮大着彭场财政实力。镇里投资150万元,架设无纺布工业用电专线万元,铺设新区供水管道;投资200万元,配套完成通向宜黄高速公路的道路建设———彭场,令一些总在苦恼发不出干部工资,没有可能办类似事的乡镇羡慕不已。

  杨步村农民郭德金,与妻子双双进镇打工,月收入近两千元。他原先承包的50亩耕地,干脆利落地转包给别人。现在粮价上扬,有人问他是否失悔。他说:“进镇打工也不是遍地捡钱,在家种田不下力也挣不到钱,打工和种田,踏实肯干才能挣到钱。”像郭德金这样有长远眼光的农民,在彭场越来越多。

  今年春节,彭场中岭村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这是村里群众盼了上十年才实现的。过去,大家手里没有活钱,想乐乐不起来。今年,群众一下子拿出3万多元。村委会有钱好办事,把欢乐与祥和迎到村里。

  中岭村党支部支书郑金诚,是个直爽汉子。只要上面来人调查,他都要说:过去,村里果瓜蔬菜,总会被人偷摘。现在,人们打工能挣到大钱,再也不干那不光彩的事。

  从武汉前来投资的荣翔公司业主张良荣,冬天为建设工人送热水,与工人一起劳动。他占地40亩的工厂,去年10月18日奠基,今年2月18日建成,建设工期短得惊人。工厂建成之后,他为首期招工进厂的工人提供免费住宿,开办不盈利的食堂。张良荣建设、管理工厂,融入人文关怀,为无纺布集群吹入一阵清新的风。

  过去看上去还不错的彭场镇街道,一下子变窄了;早先起步的一批无纺布制品企业,团团挤在镇区中心地带;镇上生活区、工厂区与行政区、文化区交汇,彼此影响。人们看到,新区建设虽已起步,但完善功能,形成规模的任务还很艰巨。

  过去仅有一两万人生活、工作的镇区,现在突然增加了两万多人。外地打工人员租房紧张,文化活动场所缺少,日常用品供应门类不全。诸如此类,呼唤着服务业与无纺布集群同步发展。

  一些打工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在家乡建房;也有一些农民,萌生到镇上安家落户的愿望。现在,农村村落的统一规划,农民住房的适应性设计,与允许、安置农民进镇,都急待给出答案。

  还有,镇区建设大踏步前进,乡村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改善明显滞后,日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活环境有着很多憧憬。怎样兼顾城乡,共同发展,成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彭场无纺布集群所在地,是一个行政建制镇,由一个镇回答这么多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仙桃市委马清明,近来数次到彭场调研,与镇里领导班子反复讨论,形成一致看法:在引导无纺布集群健康发展的同时,彭场还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进一步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