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没了口罩都去哪里了?
香港从三年疫情走出,社会已经恢复正常。而疫情最严重时紧缺的口罩、防护衣、快测等防疫物资,复常后不再需要,变成“负担”,处理这些物资,成为不少家庭和企业、机构头疼的问题。
2020年初,一场疫情催生了香港本土市场几百间防疫物资工厂。口罩、快测、酒精几乎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话题。有数据统计,疫情高峰期全球每月消耗1290亿个口罩,平均每分钟用300万个。
那时,香港商业区几乎步行15分钟就可见至少4家口罩专营店;市民网购囤货最多的也是消毒喷雾、防护面罩等;内地亦源源不断为香港提供防疫物资。政府、社团、企业都储备充足的防疫物品。
中通社记者从福建社团联会、香港侨界社团联会等社团获悉,在疫情时,社团都有接受内地不少防疫物品捐助,自社会复常,社团把囤积的防疫物品分别派发给属会团体、会员和基层市民等,幷无浪费丢弃情况。
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会长刘耀成对中通社记者表示,总会曾帮助处理回收过一两万个口罩,通过液融等方式争取循环再利用;不过用过的口罩,就只能烧掉。而曾经有大量需求的快测盒,由于材质是塑料的,里面的液体也需要专门处理,因此,防疫品的回收很有困难,亦耗费很大成本。
社会关注复常后,政府会否回收市民过剩的口罩以及快测用品。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曾表示,政府内部曾讨论医疗用品的储存量,会与当局不同部门商讨会否设立回收点,收集过剩的医疗用品。
不过,有议员就对记者透露,目前还没查询到有何最新进展。立议员杨永杰指出,政府曾呼吁市民把过剩的防疫物品捐赠,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响应。
杨永杰认为,针对处理过剩的防疫用品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层面,政府曾和一些口罩制造商有资助计划,购买大批口罩,现在应该有过剩,应捐赠社会机构、老人院等;或授权给社团再下发地区基层、弱势群体。二是市民层面,据他了解很多市民将防疫品放在家里慢慢用,基本不会出现浪费情况。三是商家层面,除了市面大减价外,建议可捐赠给有需要的医疗机构等。
近日,香港一家设计工作室,将口罩回收再造成胶凳。经介绍,一张口罩凳大约用到200个口罩,当中还需加入废弃塑料,比如隐形眼镜盒子等;若整张凳子都用口罩做,可能要用上万只口罩。
制作一张口罩凳需要先分解塑料、称重、注入磨具、铺上口罩、放入机器加热熔胶等步骤,但因制作过程繁琐,一两天才能做出一张凳子。
社交平台亦有KOL教程如何“榨干”口罩,幷将挂耳绳、铁丝、罩面拆成三部分。包括把罩面用做百洁布、网纱用做过滤脏污;铁丝条可以收纳物品、亦可以当挂钩;而口罩绳还可以当小皮筋来用。
一次性口罩内含聚丙烯塑胶物料,要450年才能分解。澳大利亚有大学研究将口罩分解后混入建筑材料用来铺设道路,甚至研究能否用来制造混凝土。
英国和法国研究将用过的口罩回收消毒,熔成胶块,再制成工具箱、汽车踏垫等。意大利设计师还创造出了口罩羽绒服、口罩沙发等,非常有意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