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谋划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7月28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改经验交流暨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在宜昌召开。会上获悉,近年来,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改造如火如荼,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加速迈向产业中高端、形成竞争新优势。全省医药制造业2022年营业收入1557.2亿元,同比增长16%。
生命健康产业是我省突破性发展的五大优势产业之一,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医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会议提出,要聚焦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抢抓机遇,形成合力,推动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宜昌城东U谷产业孵化器内,已吸引并孵化了150家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覆盖新药研发、生物制造、医疗器械、医药包装等行业细分领域。该孵化器由宜昌欣扬孵化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运营,已成功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创新物种企业6家,年生产总值达15.52亿元,为3500人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
这是宜昌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典型。宜昌市政府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市生物医药产值规模达到769亿元,增速达到40%;共获批上市1类新药3个,占全省一半,一致性评价品种47个,占全省近四成。
该市加强规划引领、政策驱动,每年奖补6000万元以上,牵引当地增长最快的主导产业激发发展活力,力争今年产值突破千亿,未来打造中国微生物第一城。今年生物医药产业实施过亿元技改项目48个,完成投资21亿元。谋划实施安琪集团、宜昌人福、城东U谷3个重大技改项目,计划总投资238亿元。今年前5个月,该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34.7%,延续了近5年的高增长态势。
特色领域优势明显。在生物医药方面,中药配方颗粒备案企业和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和第三;药、维生素、酵母、生物塑料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前列;原料药出货值居全国前五位;新型疫苗、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等生物药具有比较优势;我省全棉水刺非织造布占全国七成以上市场份额。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3年我省获得6个一类新药注册批件,取得历史性突破;29家医药企业116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每年新增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超50个;全数字PET/CT装备、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磁控胶囊内镜等医疗器械已实现上市;亚洲首个生物安全P4实验室、8个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临床试验基地加快发展;国家磁共振中心、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等重大科创平台加速推进;拥有在研国家1、2类新药超百个,22个全球首创一类新药进入临床。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会议当天公开的《湖北省医药产业发展蓝皮书(2023)》显示,总量排名前3的武汉、宜昌和黄冈市,3市营业收入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近七成,产业进一步聚集。武汉、仙桃、咸宁等市形成了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医用纱布、医用手套等上下游完整产业链;武汉、鄂州等地聚集多家国内重点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建立了大型药品、医疗设备及防护物资仓储基地和高效快捷运输配送体系;宜昌、襄阳、荆门、黄石等地原料药及中间体产业集聚集约,优势明显;现代中药形成了以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为重点的中药材优势产区和产业集聚地。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人福、远大、李时珍、健民、马应龙等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九州通成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医药商业企业,位列中国医药商业企业排行榜第4位;6家医药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抓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今年,我省就投入2.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省69家医药和医疗器械类企业技改,重点支持了武汉生物所、远大医药等14家全省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技改项目,实现了F61鼻用喷雾剂、抗原试剂、布洛芬片等重点急缺防疫物资的扩产扩能,为全国疫情“乙类乙管”平稳转段提供有力医疗物资保障。
抓重大项目,提高产业竞争力。当前,全省医药行业正承接产业转移,增创发展优势。迈瑞医疗武汉生产基地项目、联影医疗武汉总部基地二期、联影智融全球创新总部基地、国药中生中部产业基地等项目,正加快进度,力求早投产、早达效,提高高端医疗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抓科技攻关,提高产品竞争力。我省加大对重大疾病、罕见病防治药物研究,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数字医疗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生命科学技术与数字化、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提高医疗装备生产能力。
抓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竞争力。我省将加快建设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流通一体化产业链条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医药产业板块。重点打造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葛店中国药谷、宜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基地。加快广济药业黄冈化学合成药项目、远大医药黄石、仙桃供应链项目建设。依托联影、迈瑞等龙头企业打造武汉全国高端影像研发生产高地。打造宜荆荆原料药产业集群、蕲艾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卫生及医用材料和防护品国家级产业集群。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湖北省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558.6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7名,占全国总产业规模的4.3%,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35.5%。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湖北省内产业规模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市,产业规模达182.01亿元,2018-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3.28%;仙桃市和宜昌市分别以49.56亿元和37.27亿元位列第二、第三,2018-2022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6.19%和49.99%。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湖北省生产企业数为1489家,其中可生产Ⅰ类产品的企业有1120家,可生产Ⅱ类有617家,可生产Ⅲ类的企业有66家。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止2022年底,湖北省有生产企业1489家,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07家,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有上市企业3家,有挂牌企业8家,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372家;
武汉市有生产企业570家,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214家,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有上市企业2家,有挂牌企业7家,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3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有生产企业382家,其中,有高新技术企业47家,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8家。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湖北省2022年出口占比最大的是医用耗材,出口额为69.71亿元,占比为81.77%,其次是IVD试剂,出口额为9.87亿元,占比为11.58%;在进口方面,医用耗材的占比最大,进口额为6.17亿元,占比为32.39%。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湖北省产品注册备案存量有14032件,其中Ⅰ类产品数量为11198件,Ⅱ类和Ⅲ类产品数量分别为2491件和343件,Ⅱ类、Ⅲ类产品数量占比为20.2%。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湖北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备案总量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市,产品注册备案数为7740件,全省占比为55.2%,其中,Ⅱ、Ⅲ类产品数量为1892件,Ⅱ、Ⅲ类占比为24.4%;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和孝感市位列第二、第三,产品注册备案数分别为2072件和952件,全省占比分别为14.8%和6.8%。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22年湖北省产品注册备案总量最多的产品类别是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达4645件,占比33.1%,其中,首次注册或首次备案的产品数为4389件。其次是体外诊断试剂和物理治疗器械,分别为4329件和1718件,占比分别为30.85%和12.24%。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18-2022年湖北省进入创新审批通道的产品总数为8件,创新获批上市的产品总数为1件,进入优先审批通道的产品总数为11件,优先获批上市的产品总数为4件。
其中,2022年,湖北省进入创新审批通道的产品数量为4件,进入优先审批通道的产品数量为6件,优先获批上市的产品数量为1件。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2018-2022年湖北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专利发布总数共计15281件,2022年有4070件,其中2021年数量最多,达4194件;医疗机构专利发布数量共计12928件,2022年有2536件,其中2021年数量最多,达4227件。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2018-2022年专利发布数量全省排名第一的是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共计516件;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专利发布数量分别为486件和322件。
医疗器械产业的服务机构众多,众成研究院将三甲医院、动物实验机构、临床试验机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和第三方物流资质企业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医产业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止2022年年底,湖北省有三甲医院96家,有动物实验机构55家,有临床试验机构45家,有医疗器械检测机构5家,有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31家和第三方物流资质企业67家;
武汉市有三甲医院46家,有动物实验机构36家,有临床试验机构32家,有医疗器械检测机构5家,有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29家和第三方物流资质企业20家;
宜昌市有三甲医院6家,有动物实验机构4家,有临床试验机构2家,有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1家和第三方物流资质企业15家。
三甲医院是医疗器械产业重要的实践载体,医院升级为甲等医院需要拓宽诊疗范围,增加科室数量,引进先进医疗检验设备、医用耗材等,继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诊疗服务需求。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有三甲医院96家,三甲医院数量前三的地级市分别为:武汉市(46家)、宜昌市(6家)和十堰市(5家)。
动物实验是评价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能为产品设计定型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为医疗器械能否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提供依据;实现对临床受试者的保护;为医疗器械能否进行临床试验或临床试验如何设计提供参考。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具备开展动物实验资质的企业或机构有55家,其中具有动物试验生产资质的企业或机构15家。湖北省具备开展动物实验资质的企业或机构数量位列前三的地级市分别是武汉市(36家)、宜昌市(4家)和十堰市(3家)。
获得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能对申请注册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规定进行试用或验证。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共有45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在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管理信息系统中完成备案,其中武汉市有32家。
医疗器械检测机构是医疗器械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在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监管环节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有医疗器械检测机构5家,其中武汉市5家 。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是在医疗器械网络交易中仅提供网页空间、虚拟交易场所、交易规则、交易撮合、电子订单等交易服务,供交易双方或者多方开展交易活动,不直接参与医疗器械销售的企业。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有医疗器械第三方网络交易平台31家,其中武汉市有29家。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专门提供贮存、配送服务的企业。我国大力推动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并鼓励具备物流条件的医疗器械流通企业通过自营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有效整合市场资源,促进医疗器械物流合规发展。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拥有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资质的企业67家。
医疗器械产业是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医疗器械产业园作为重要载体,各类医疗器械企业的聚集地,不仅提高了各城市产业的集中度,而且更利于械企的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极具专业性和领先示范作用。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湖北省医疗器械产业主要集聚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截至2022年底,该集聚区有262家企业;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以76家、65家位列二、三名。
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医疗器械主题园区,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集中化与规模化,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打造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据众成数科(JOINCHAIN)统计,截至2022年底,湖北省的主题园区中武汉高科医疗器械园的企业数量最多,有91家,其次是光谷生物城(80家)和光谷总部国际(74家)。
*本报告内容全部基于对公开数据整合、推算所获得的结果,本公司对该数据查询结果的有效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仅供参考之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